來不及說再見

by 丁淑卿

大多數的人在生命歷程中,或多或少會有一段時間對於自己「為何活著」感到迷惘與困惑,甚至偶爾會閃過「從這個世界消失」的念頭。然而,內心深處似乎有個聲音不斷地提醒自己必須活著;彷彿生命中有個道德警鈴,總會提醒著一個不安定的靈魂返回當下,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

生命的隕歿有著種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自然死亡、病故、意外(天災人禍)及自殺等。雖然多數人對於「自殺」的念頭或事件,表面上都會似乎有種默契地迴避,或選擇以片面的安慰話語做為回應;但心靈深處仍難免會自問: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無怪乎存在主義哲學家卡謬(Albert Camus)會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可否自殺。」

「人」的存在並不是單一的個體存在,而是建構在一張無形且複雜的社會互動脈絡上。當人遭遇無可逆轉的困境時,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及、無力抵抗或不願意面對,而選擇以自殺來作為逃離壓力的方式,亦勢必牽動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網絡(情網)。

透過宗教信仰的引導及社會生命教育的啟發,早已為人們建構一套「在世為人、死後成魂」之類的輪迴思想或「天國-地獄」等生命模型理論。但是,逐年增加的自殺個案似乎顯示,不少人面臨生死界線的抉擇時,依然突破了這道維持人們生死秩序的防線。

難道,是這套生命模型理論過於玄妙,讓人無法體悟?抑或是在當今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情絲牽繫太過脆弱、冷漠,以至人間情緣無法安定個體內心的孤寂與不安?

只是,逝者已矣,生者何堪!畢竟,該來的時間尚未來臨,該走的理由也尚未交代,所以無論是自由意志所做的抉擇,或處於精神迷離狀態下提早結束生命,一刀斬斷所有情絲的自殺者,雖讓自身所有的問題與痛苦霎時間煙消雲散,卻令生者被迫收回一張殘破不堪的情網,並且承受眾人竊竊私語的揣測。對於生者而言,其實還有很多話都還來不及說、很多事來不及做。

每個自殺者都有其獨特的動機與原因,任憑生者事後抽絲剝繭、拼湊事件原委,亦無法挽回自殺者驟然離世的事實。因此,無論是透過公祭、家祭、追思會等儀式悼念離世者,讓生者藉此過程向離世者道別;或是透過通靈、牽亡魂、觀落陰等各種可能的管道,以一窺離世者的狀況,藉此慰撫生者內心永遠的謎題。這都是生者們藉以重新找到自己與死者之間的連結與意義,轉化死亡對生命的束縛,讓生者能夠有勇氣繼續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邁進。

在當今社會的疏離結構裡,人們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很容易讓一個人離開原有的平衡點;為使己身承受的負面能量能在第一時間得以化解,通常會以某種形式向外求援。而在求援過程中,若有人能傾聽他的苦、撫慰他的愁,並讓他不再武裝內心的感受,而能進行真誠的互動,往往是最具效力的生命良方。

學習如何用關懷的心以及不預設任何立場,不會固著地認為對方應該如何或者不該有什麼樣的想法,以開放的胸襟與態度來談論自殺,是所有生者們面對此議題時的入門功課。

(作者為助人工作者)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