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國際性別新聞整理

by 網氏編輯群

前言:從台灣看世界,綜觀2001年國際性別新聞,我們發現真可謂百花齊放,形形色色的女性在全球舞台中各展英姿。由於新聞相當繁多,我們試著依「女性從政」、「兩性工作平等」、「婦女健康」、「同志」、「性產業」和「性暴力」等六大類新聞進一步呈現,另外,我們還特別摘錄了國際「爆笑」新聞,以嚮網友。知己知彼,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希望2002年的兩性平權腳步向前跨越。

女性從政

美新國會開議 希拉蕊受矚目

美國第一百零七屆國會預定三日開議,第一夫人希拉蕊將在華府國會山莊宣誓就任紐約州選出的新科聯邦參議員。希拉蕊是在十一月的大選中獲得決定性勝利,成為紐約州的新科參議員,也是歷年來第一位贏得選舉進入國會的第一夫人。(1.4台灣日報11版)

趙小蘭可望成為美首位華人部長

曾是美國首位華人副部長的趙小蘭今天獲提名出任勞工部長,在獲國會同意任命後,將成為美國首位華人部 長,為華人參政再創新的里程碑。小布希盛讚她「堅強的行政能力,民胞物與的胸懷,以及協助人民營造更好人生的宿志」,必定適才適所。(1.13聯合報5 版、中國時報5版)

南韓小幅改組內閣 成立女性部

南韓總統金大中進行內閣小組改組,將財政經濟部和教育部升格為副總理級部;新成立的「女性部」首任長官,由執政黨新千年民主黨女性國會議員韓明淑出任。(1.20中國時報10版)

韓首位女性政次出頭

南韓總統金大中撤換十一位次官長和另十位次級官員,包括任命一位有勞動事務經驗的五十六歲女性擔任勞動部次長,成為南韓內閣歷史上第一位出任次官的女性。(4.2中央日報10版)

日新內閣攬五位女性入閣

日本眾院院會投票選出自民黨新總裁小泉純一郎為日本第八十七代首相,新內閣中最受矚目的是創紀錄的有五 位女性以及三位民間人士為閣員,五位女性入閣,尤其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女兒田中真紀子出任外務大臣,以求有助於目前處於低潮的日「中」關係。(4.27中國 時報10版、中央日報5版、自由時報10版、聯合報3版、台灣日報11版)

兩性工作平等

英國女性比男性少拿二成薪水

英國機會均等委員會日前指出,做同樣的工作英國女性的薪資比男性平均少18%,因為很多雇主的心態自以為是。此外,女性拿到的紅利也較少。(1.29中國時報35版)

職場婦女陞遷機會仍少

ILO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儘管婦女約佔全球勞動人口的40%,但她們試圖在職場及政界嶄露頭角時, 卻面對一層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報告指出,全球女性高層主管的比率只佔3%,僅八個國家有女性國家元首,全世界的國會議員只有14%是女性,女性工會 領袖更只佔1%。(3.9自由時報10版、聯合報9版)

摩根士丹利被控性別歧視

美國聯邦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裁定,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添惠解雇女業務代表艾莉森‧席費林是一項報復行動。因席費林指控公司性別歧視,才被炒魷魚。如果兩造無法私下和解,委員會下一步可能對摩根士丹利提出告訴。(3.9聯合報9版)

維吉尼亞軍校女生畢業

經過嚴格四年訓練之後,美國維吉尼亞軍校一九九七年招收的第一批廿五名女生,今天只有十三人順利畢業,通過和男生一樣的嚴格考驗,改寫校史。(聯合報5.21 10版)

婦女健康

英進行子宮頸癌疫苗人體實驗

英國著名慈善團體「癌症研究活動」(Cancer Research Campaign)的科學家,開始為一種子宮頸癌新疫苗進行首次人體試驗。據「癌症研究活動」指出,這種疫苗應可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對付人類乳頭狀瘤病毒 (HPV)的能力。人類乳頭狀瘤病毒與大部分的子宮頸癌病例有關。(1.16台灣日報11版)

歧視女性 南亞國家引爆墮胎潮

根據公元兩千年南亞人道發展的報告指出,醫藥的進步能夠證實胎兒的性別,但也因為南亞區域對男性嬰孩的偏愛,導致了在南亞對於女嬰作更多的墮胎,使得百萬計的婦女死亡,只因對女性的歧視。(1.17台灣日報10版)

RU486上市?還要再檢討

白宮幕僚長卡德表示,小布希政府將對柯林頓政府批准RU486墮胎藥上市之決定是否妥當進行檢討。小布希曾在總統候選人身分時發表聲明:「我認為核准RU486上市是錯誤的,我擔心這種墮胎藥普及之後反而會使墮胎越來越普遍。」。(1.23聯合報)

每年逾五十萬婦女因懷孕死亡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報告,估計每年約有五十一萬四千名婦女因懷孕兒喪生,其中尤以開發中國家為最,而妊娠導致其他二千萬名婦女罹患嚴重的併發症。(2.16自立晚報6版)

基因解謎 女人才是第一性?

美國基因學家Peter Underhill其研究小組在去年出版的「自然遺傳」期刊中,發表文章「The Past within us」指出,女性的「XX」染色體出現八萬四千年後,才出現男性的「XY」染色體,因此推論女性存在這個世界上比男性早。(2.25民生報A2版)

美眾議院立法保護孕婦及胎兒

美國眾議院昨通過一項法案,使攻擊婦女時傷害及胎兒之行為構成聯邦罪。本案是保守派擬趁布希當選總統之 便提出的有關墮落系列法案中的第一案,支持者據稱有助檢方打擊針對孕婦之暴力事件的方案,反對者稱該案是對墮胎權的間接攻擊,因為它實質上將胎兒界定為另 一個人。(4.28聯合報11版)

法國阿嬤 受孕精子來自弟弟

一名六十二歲的法國婦女在美國接受人工受孕手術,並產下一子,成為世界第三高齡母親,受孕的精子來自她 的弟弟。法國法律規定停經後的婦女不得進行人工受孕術,且不允許代理孕母的存在,故該婦不僅有亂倫之嫌,也涉及觸法。(6.22自由時報10版、中國時報 9版、聯合報11版、台灣日報8版)

女人懷孕 不需精子

澳洲胚胎學家拉茜卡普蘭十一日發表震驚科學界的研究成果,宣稱女性可以自行懷孕生子、不需男性的精子。 理論上身體任何部位的細胞,不論此細胞來自男性或女性,都可用來讓女性的卵子受精。如果這項科技真能成功,未來女同性戀伴侶就可以生下自己的孩 子。(7/12自由時報10版)

非洲染愛滋機率1/588

一項針對非洲異性戀的研究指出,針對不帶保險套,及定期與感染愛滋病的伴侶發生性關係者,單一異性伴侶而感染愛滋病的機率為五百八十八分之一。(2.10台灣日報11版)

南非V.S愛滋藥價大戰落幕

全球卅九家大藥廠控告南非政府侵害其愛滋病藥品專利權一案,因原告決定無條件撤銷告訴而落幕。代表藥廠 的律師席利爾思在南非首都普利扥里亞的高等法院向庭上表示:「經所有人同意後,我們請求撤銷告訴。」主審法官也同意原告的聲請,之後,旁聽席上爆滿的愛滋 運動人士一片歡聲雷動。(4.20中國時報1版)

抗止愛滋 女性應有更多人權

由全球一百八十九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大會,以共識決的方式通過了對抗愛滋病的義務宣言,這是聯合國首次 通過對衛生議題的宣言。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二十七日說,如果要戰勝愛滋病,就必須授予女人更多決定她們生命的權力。(6.29中央日報10版、中國時報9 版、6.27聯合報10版)

中共承認愛滋病患者逾60萬人

中共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日前首度在記者會中表示,據專家估計,到兩千年底,大陸愛滋病感染者已超過60萬人,此問題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國務院已發下「中國遏制與防治愛滋病行動計劃」。(8.24 中國時報 11版)

中非共和國 愛滋病陰影籠罩校園

愛滋病是貧窮的非洲內陸國中非共和國教師的最大殺手,令人擔心的是,很多老師可能正把愛滋病毒傳給孩 子。聯合國愛滋病計畫表示,到2005年時,該國所有教師將已有20%-50%因愛滋病喪生;聯合國兒童人權基金會指出,該國女性初嚐禁果的平均年齡是 15歲,第一個性伴侶往往是老師。(9.10聯合報10版)

愛滋治療 誰來埋單?

刻在墨爾本舉行的第六屆愛滋國際會議,國際愛滋協會主席史帝凡諾‧維拉教授即在會中反詰大家:「愛滋治 療,該誰埋單?」他估計,開發中國家每年愛滋治療經費至少達七十至九十億美元,遠超出這些國家的負荷;雖然這幾年各跨國藥廠已回應社會需求,將治療藥物以 成本供應開發中地區,但是,對他們而言,依然還不可及。維拉呼籲,這些生產愛滋用藥的富國,應以天下蒼生為念,提供更多免費藥品,贊助貧 國。(90.10.8民生報A5版)

同志

同志婚姻蒙霜

美國佛蒙特州是目前惟一承認同性戀婚姻法的一州,從去年四月制訂後,卻在今年三月下議院以84票對15 票駁回,儘管這次投票可能並不會帶來法律效果,仍舊引發同志權的反挫勢力,對於其他考量同志婚姻法的州,包括加州、康乃狄客州、羅德島、紐約州以及華盛頓 州等皆造成負面影響。今天共計35州禁止同性戀結婚,預計更多的州加入行列。(資料來源:經濟學人周刊,3/24/2001, Vol. 358, No. 8214, P.41)

大陸同性戀者爭取婚姻主權

近十年來受到國際同性戀平權運動的啟發,激勵大陸的同志們也開始為自己的生存空間奮鬥,第一波行動就是 爭取同性婚姻權。大陸最大的同志網站-中國同志網,今年初中共全國人大向民間邀集婚姻法修訂意見時,就發起建言活動,希望大陸同志能夠站出來爭取權 益。(3.26聯合報13版)

美國女同志挑戰喪假政策

美國一名印第安那州公務員因為她伴侶的父親過世,卻不被允許請喪假,她已經上法庭挑戰這項喪假政策,馬 立翁郡(Marion Country)家庭兒童郡兒童服務處家庭事務主任珍那、康奈爾(Jana Cornell)為挑戰當前的只認可婚姻配偶的喪假政策已經提出告訴。(4.27台灣立報11版)

同性戀結婚 德國下個月可以註冊

德國的高等法院十八日駁回兩個保守幫阻止通過新法律的請求,從下個月起德國的同性戀可以前往登記處登記結婚,並可以使用同一姓氏。(7/20民生報A4版)

爆笑新聞

男人乖乖在家!

南美洲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史無前例於3月9日發起女人之夜活動,波哥大市長馬克思當晚宵禁,要男性乖乖 待在家裡,趁這個機會反省一下,大多數城市暴力事件是他們造成的,當他們不在外頭逗留,謀殺案、車禍與重大犯罪事件等比率皆會明顯下降,此活動引發了爭 論,媒體紛紛熱烈的討論家庭暴力、家務分工以及市民的行為等(3.11中國時報10版、經濟學人周刊,3/17/2001, Vol. 358, No. 8213, P.42)

接客規矩多 荷蘭神女嫌囉唆

荷蘭國會去年十月表決解除對妓院的禁令,使之合法化,而主管機關也因此開始擬定性交易產業的規範.,如規定荷蘭妓女必須以熱水清洗她們的內衣褲,按摩棒必須在酒精中浸泡十分鐘消毒,必須和男性客戶分開淋浴等。(6.29中國時報9版)

香港一妓女接獲巨額補稅單

香港賦稅法適用於所有納稅人,不論其行業或工作為何,而在香港從事合法的色情行業,必須付百分之十五的 營利稅。因此,稅務局要求這位名叫吉蒂的妓女補繳三十一萬港幣,並說明她是怎麼賺錢的。一名賦稅專家指出,娼妓可申報保險套、化妝品、服飾和其他與工作有 關費用的扣減額,而減少應納稅額。(7.19台灣日報8版)

丹麥立法 保障父親”知”的權利

丹麥立法禁止單親媽媽,明文孩子一出生,父親就有被告知的權利。法案公佈後, 引起「哥本哈根婦女聯盟」的強烈反彈,聲稱它侵犯到個人私生活的層面。 (8.6 民生報 A8版)

性工作者 自比小企業主

荷蘭性產業的合法程度全世界首屈一指,但很多妓女表示,她們仍很難在荷蘭許多銀行開商業帳戶。針對此問題,為妓女戶代言的團體「紅線」已向該國公平對待委員會提出對荷蘭國際集團的指控。(8.7 聯合報 10版)

星衛生部長發言 女性批失敬

新加坡衛生部長一席呼籲女性要省下做頭髮的錢,用來檢查是否得乳癌的談話,引起該國「護士協會」和「婦女行動研究協會」的撻伐,兩團體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部長的談話是「粗魯、無情」及對婦女的一種污辱。(8.20 台灣日報 8版)

性產業

德立法承認娼妓合法化

經過娼妓十多年的奮鬥及綠黨支持下,德國即將在法律上承認賣淫是合法行業。執政的社會民主黨和綠黨聯合政府在十一日向國會下議院提出一項法案,承認賣淫是種「一般的服務活動」,這個法案可能會通過成為法律。(中國時報5.9 10版)

五萬俄女被拐中國當性奴隸

俄羅斯有關專家表示,俄羅斯遠東地區已成了亞太地區性奴隸的主要來源地,有超過五萬名窮煎熬的俄羅斯婦女,被誘拐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當性奴隸,其中不少遭凌虐、毒打致死。(7/16中時晚報5版)

馬其頓小鎮 全歐性交易轉運中心

位於馬其頓西南方臨近阿爾巴尼亞邊界的瓦雷斯塔豔名遠播,至少有近兩千餘名婦女被騙於此地賣淫,但因受制於馬其頓本國的內亂問題,掃蕩成效有限。( 7/30中國時報10版)

曼谷特種行業 被迫提早收攤

為了淨化社會風氣,掃除曼谷「全球銷金窟」的汙名,泰國政府最近開始大執法,禁止當地特種業者午夜後繼續經營特種生意。(9.10聯合報10版)

性暴力

與愛同行 野女人騎遍天下

兩名被媒體封為「野女人」的加拿大婦女,為了幫助深受家庭暴力戕害的女性脫離苦海,自1月1日起從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準備以騎機車的方式在30天內行遍12個國家籌募基金,並以台幣330萬元為目標。(1.7聯合晚報5版)

家暴被挖掉雙眼扯掉耳鼻

帕文恩是巴基斯坦普遍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兩年前她的丈夫把她的兩眼挖出,扯掉她的耳朵和鼻子,使她面目全非。這件慘案立即引爆人權和女性團體的強烈抗議。巴基斯坦法庭去年判處帕文恩的丈夫14年徒刑和勞動。(1.7聯合晚報4版)

平均每15秒就有一名婦女被毆打

國際特赦組織在「破碎的身心」的報告中說:「美國官方報告指出,平均每十五秒就有一名婦女受到毆打,每 年有七十萬婦女被強暴。」國際特赦組織呼籲各國政府應正視這個問題,家庭與社區暴力都不是私人事務,公權力應該介入負起責任,如果政府不負責,他們應負起 未能事先防範的責任。(3.6自立晚報4版)

德州性犯罪住處掛告示

美國德州一名法官下令廿一名性侵害罪犯要在住家前掛一個警告牌,上面寫著:「危險﹗內有登記有案的性侵害者。」檢察官瓦德茲表示,巴納爾斯的作法是落實德州性侵害罪犯登記法的實際作法。(聯合報5.21 10版)

法國職場性騷擾要坐牢

法國國民議會23日連夜通過攸關職場上性騷擾的法案,明文規定無故「冒犯」同事者,必需接受最多一年牢獄的刑罰,並繳交最高達十萬法郎(約1萬3000美元)的罰鍰。(民生報.5.25 A8版)

婚暴婦女 半數遭性暴力

國外研究發現,婚姻暴力往往伴隨其他型式暴力同時存在;且發生頻率是遭陌生人強暴的二到八倍;國內也發現,一半以上婚姻受暴婦女均有婚姻強暴經驗,專家指出,受理開案的婚暴案四千多見,但時應為此一統計的七倍。(7/14民生報A2版)

色狼姓名 上網公佈

為保護未成年人免於淪為性犯罪的受害者。南韓政府「青少年保護委員會」將在網站上公佈強暴犯與性騷擾者的姓名和所在區域,婦女團體計劃將這些名字轉貼到自己的網站。(8.29 中國時報 9版)

(本文轉載自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新聞室網站)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