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家,在哪?

by 流浪小貓咪

這篇稿子,我拖了兩週才寫完。我一直煩惱著,究竟我自己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女人的家,在哪?」我在想,若連我自己都回答不了,那麼我為何要提筆書寫?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報導大陸當紅電視劇《蝸居》的新聞。於是寒假回香港時,我便在旺角的大陸書店裡買了這本小說回家。

《蝸居》整個故事是圍繞著在上海樓價最高的時候,一群八十年代出生的大陸青年人對當時社會的回應。小說以海萍和海藻,兩位從小鄉鎮到大城市唸大學、找工作的女生作主軸。談論她們對婚姻、人生的想像。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六六是否有心,要用這兩個名字來暗示了女人們的一些位置?

Photo by didi_wu
Photo by didi_wu

同時,小說和電視劇裡出現了一句經典對白:「女人有家,就是嫁。」更有趣的是,早先香港的一家老牌餅店,亦以「給女人一個家,就是嫁」, 作為他們嫁女餅(即台灣的喜餅)的廣告宣傳!這兩句廣告詞,隨即引起大量女性網友的討論。

看完整本小說後,我不斷反覆的問自己:女人的家是甚麼?女人要怎樣的家?而女人的家,又在哪裡呢?

以往,我會認為像我媽這種選擇結婚的女人,是懦弱、不敢求變、只想依賴別人的女人。可是,當我也開始進入感情關係、同居生活之後,我發現,即使我的教育程度提高、經濟能夠獨立自主了,我仍依舊希望——嫁!但是,腦袋裡那個裝著西方知識的我,又極度討厭自己有這種想法!雖然,我的行動一直朝這個方向前進,但我嘴巴上和腦袋裡又不願意去承認。結果,最後我把自己的氣,發洩在媽媽的身上。她不幸地被我揀選為我最討厭的「敵人」,我發誓自己一定不能跟她走上同一條路!但多年後,我才明白到,其實我討厭的並不是媽媽這個人,而是一種根植在我腦袋裡對已婚女人的想法。我慢慢的了解到,即使女人嫁掉了,也不代表她的人生也結束了。

二十多年前,或許我媽為了擁有自己理想的人生,決定把自己的人生押在一個男人或一個新家庭上。當「獨立自主的女人」想像,或不是那麼普遍被社會或女人們所接受的時候,或許,女人要有自己的家,彷彿就只有出嫁這條路。縱然,我媽出嫁時很心酸;出嫁後,也因為「嫁錯郎」而受盡苦頭難過。可是,她一路都努力的跟生活的大小事情在搏鬥:想辦法找工作、省錢、照顧孩子、面對老公失業、處理親友對自己的敵意等。她沒有能力花半點時間埋怨自己決定結婚這件事,反而,她在這個路上,一直在找出路、一直讓自己保持戰鬥的力量!

而我,卻一直沒有看到這些媽媽們一路走來的努力,只是一昧抱著所謂知識分子的光環,對已婚的女人、育有孩子的母親作出批評。

回到我自己。我是研究女人和家庭的。但我一直都很抗拒回去看自己的家庭。我在尋找自我的路途上一直兜兜轉轉、反反覆覆。我一直在抗拒自己最需要的情感、自己最需要的家人。直至現在,我彷彿長出了多一點能力,比較能夠看到自己的媽媽、媽媽的媽媽,她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女人,一路從大陸走到香港、從個人走到家庭的身影。而這一刻,我好像也比較能捉緊一直累積在自己身上的力量。

我,這個女人,今天若要擁有一個家,也許並非只有「嫁」這一條路。但我們必須要去首肯和看到的是:女人,能夠擁有一個家,正是因為女人有力量去扛、去撐出一個、能夠安放自己、包容別人、照顧他人的地方。而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家」。而讓女人真正有個家的地方,卻是出自女人堅韌又柔軟的力量。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