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娟/新娘入門,公婆一定要閃避嗎?用全家列隊歡迎擁抱更顯溫情
by 郭慧娟
開版辭:傳統社會以父系血緣為中心,男性為主要祭祀傳承者,婚俗儀節以女性歸屬於男性思維進行規劃與設計,喪俗則以「兒孫」為主體,多呈現男尊女卑現象,部分做法與社會現況脫節,甚至剝奪女性參與儀式的權利;由於時空背景不同,若仍僵固原有的觀念與做法,未隨時代重新詮釋或進行調整,將造成許多困擾與遺憾。
本專欄「穿越時空談禮俗與性別」針對已不符合時代需求,卻仍為大家採用的婚禮與喪禮禮俗,從傳統緣由、做法,到現代在執行時發生的衝突、矛盾與遺憾一一清楚說明,並分享相關的生命小故事,最後提供重新詮釋或建議調整做法,期待透過這些文章分享,避免諸多遺憾,未來在婚禮和喪禮過程中,無論性別,大家都能享有平等、尊重的參與權利與機會,創造更和諧的人生。
文章如下
一位朋友前年要娶媳婦,知道我曾為內政部撰寫一本《現代國民婚禮》專書,特地跑來找我討論有關婚禮安排事宜。我跟這位朋友從傳統談到現代,就各種婚禮的觀念、禮俗緣由、發展與變化,交換一些心得,朋友臨走時,我送了他這本書,並請他有空仔細翻閱,可依自己的家庭需求進行協商與討論,更預祝他和孩子能有一個圓滿且順利的婚禮。
《現代國民婚禮》專書促成一場有溫度的婚禮
事隔半年,這位朋友又來找我,一見面便興奮地分享了他籌辦兒子媳婦婚禮的經驗。他說:「哇,謝謝妳分享了那本書,裡面有傳統和現代婚俗的對照與建議作法,將婚禮禮俗的緣由、目的和意義講得很清楚,提供我們兩家人很好的參考,讓我們有了可以籌辦自己想要婚禮的能力和具體建議。」
我十分期待地問他:「那麼你兒子和媳婦的婚禮,你們做了什麼改變?」他眼裡閃過一抹溫馨的涙光:「有,我們做了很多改變,我們辦了一場很不一樣的婚禮……真的很不一樣……」
他說,以前他結婚的時候,家中長輩告訴他,新娘進門時公公婆婆要避開,所以迎親當天,他的新娘子要踏進家門前,爸爸媽媽就事先離開廳堂「閃避」,他當時心中覺得奇怪,不理解為何要這樣做;看了那本書後,終於知道原來是從前人認為結婚當天因新娘最大,所以新娘入門時公婆要趕快閃避,以免被「剋」。
這位朋友接著說,他猜想,或許之前曾經有新娘進門後,公公婆婆婚禮後身體不適或遇事不順,便連想可能婚禮新娘最大,入門時避開就能避免不好的事,另外,也有可能是傳統父母威權的觀念使然,但是,不可諱言的,時代已經改變了,如果現代婚禮再有這樣的觀念和作法,真的還挺奇怪的。
新娘感謝的淚水
「那你做了什麼改變?你如何突破傳統作法?」我很好奇且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說:「我們全家人討論過後,覺得實在沒必要『閃避』,新娘一進門後就是一家人了啊,因此,我們在新娘還沒進門時,就全家列隊等候,她一進門,我們就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她,而且每個人輪流擁抱她。」「新娘看到我們這樣,好像很感動,還掉了眼淚。她在我們擁抱她後,也一一向我們行禮,表示敬重和感謝。」
.
我聽他說完這番話,真忍不住稱讚他和家人,並且有點感動的看著他。心裡想著:「禮俗是人訂的,禮俗、禮俗、約定成俗,不知以後是否大家也都能用這種感性並且溫馨的方式歡迎每一對新郎或新娘?」
這位朋友似乎很有感觸,還接著說,以前光只知道婚禮的禮俗怎麼做,完全不知道為何要如此做,反正家族或鄰里長輩這麼說,照做就對了,從未細細思考作法有無不妥或不符合自己需求,即使偶有覺得奇怪或不解,也不知道該如何調整或改變。這一次兒子的婚禮,真讓他好好地上了寶貴的一堂課,
其實,這位朋友說的某些部分正是我這些年參與禮俗改革的心得。許多婚禮習俗有其傳統意義與目的,更是我們生活文化的體現。從現代的角度去觀看,許多文化仍值得我們玩味,甚至充分顯示出前人的智慧。但是,某些禮俗時代意義較明顯,的確有必要隨時代變遷而稍作調整,或是可再予重新詮釋,才能符合不同時代的需求,滿足人們對婚禮的需要。
我的這位朋友,因為能用包容和寬闊的心胸,去接受並思考傳統與現代婚禮禮俗的差異,願意用心去安排一種「有溫度」接納家庭新成員的「橋段」,所以他創造了溫馨、適合他們家庭文化的婚禮儀式,讓這婚禮有了一個好的人際關係的新開端,真的是有智慧,值得大家學習。
(作者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兼任講師、臺灣殯葬資訊網總編輯兼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