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焦慮失眠以外

by 朴子醫生

最近一個朋友找我,她提到她最近又開始失眠;我問她詳情,她說在看完華航空難報導後就開始了,白天無法專心而且多年沒有的焦慮又回來了。跟同行聊起,發現在最近交通、刑案、校園、及社會之重大事件後,有類似症狀的人似乎不在少數。

我相信生活在台灣的人,都可以或多或少感受到連串事件所引發的壓力。然而,令人擔心的是:「在每一次事件的過程中,我們看的是--有些人忙著否認、有些人忙著指責、有些人忙著失望……媒體彌漫著各式各樣的情緒在衝撞。」

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事件本身之創傷還低於在過程中之衝擊,所以如何看待過程並在過程中獲得力量就相當重要了。雖然,藉著攻擊及防禦可以冷卻事件帶 來之焦慮,而這也是人們很習慣的一種面對危機與痛苦的方式。但是我們卻不難觀察到:這些充滿情緒、衝突又耗費能量的方式,非但未能澄清或解決問題,反倒更 加深了對立及無力感,進而讓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社會能生活下去嗎?能養育下一代嗎?或者被莫名的焦慮干擾。

反觀有些人,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痛苦與壓力:如健康幼稚園事件後的「靖娟幼兒基金會」致力於兒童安全護衛工作;如原住民母親原諒殺害自己兒子的兇 手、並為其探訪與禱告。這種積極從受害的創傷走出來,試著去改變、去創造環境的做法,除了令人感動,還能引發人們的力量。

卡爾.羅吉斯在「成為一個人」書中說「可以把所有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來為自己辯護。可以同時公開的爭取私利,也表現對他人的同情 關懷,然後讓這些衝突的欲望自行尋找我們都能接受之平衡點。」不要讓浮動的情緒不斷發酵,勇敢地面對問題,讓能量導向建設性的地方,應會是比較聰明的方 式。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