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與回家

by 徐雅菁

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那個暑假,接獲入學通知的我,首次面臨必須離家住校的事實。這對當時18歲,住在宜蘭鄉下的我來說,可是一樁大事。

在我小學六年的生涯中,我可是只要從家門口往前跳一步就可進學校大門的,那時,常羨慕帶便當的同學們在教室一邊兒吃中飯一邊兒聊天,我卻沒法和他們一樣,因為老師說我家就在學校對面,可以不用帶便當,天天回去吃午飯。

小六時,以為上國中就要開始騎單車長途拔涉去另一個村子唸書了,因此拼命地鍛鍊身手,看看自己能否熬得了每天來回騎上12公里路。沒想到離家的夢也只 有維持短短三天,新生訓練後,我們這批學生就接獲指示,直接在國中分校上課即可。這分校在哪兒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出了我家門左轉往前直行三分鐘就到 了。

考上蘭陽女中後,我才稍微有一點離家去上學的感覺。三年高中,每天早上搭六點半的公車,母親負責喊我起床,父親負責替我做便當,連鄰居的老伯伯有時都會好心地隔著窗子喊我:「快喲,快喲,公車來了。」然而,星月還是會伴著我和爸爸媽媽弟弟四個人一起享受溫馨的晚餐。

是的,大改變是從大學開始的。還記得父親扛著兩大袋的棉被與衣服等行李,帶著我坐了七、八個小時的火車到台中,報到註冊後去看自己的寢室,發現是八人 一間的上下舖,著實驚訝了一下。我們那個寢室的新生都是從花東宜蘭這三個偏遠縣市來的,很快的就相濡以沬、惺惺相惜起來。當天晚上,聽見隔床先睡的同學在 夢裡喊媽媽的時候,才真的感覺到自己已是離家的人了。

因為離家,我得以認識新的一群人、新的一座城,我的生活樣貌也在更新變化著。信不信?我是來到台中才跟著學姐去吃肉圓、吐魠魚這些夜市小吃的哩,這之 前我壓根不知道它們是什麼碗糕。去麵店點餐時,還一直問同學什麼是「嘉義米糕」。因為離家,我得以知道別人對台語宜蘭腔的看法,吃飯配滷蛋的笑話成為一種 與人建立情誼的催化劑。因為離家,我得以學習如何管理每個月的生活費,學習在買與不買間掙扎與節制的藝術。因為離家,我得以認識基督信仰,和許多朋友有更 多生命的互動與連結,而我們也在其中經歷夢想的挫敗與實現……。

十幾年過去了,我已經住過好幾個城市,甚至有兩年還漂洋過海去了洛城,宜蘭的家早已「反主為客」了。雖然也曾在「離家」與「回家」之間,不斷地咀嚼自 己「鄉關何處」的成長心情,但這兩年,我深深覺得,只要你在那個地方笑過、哭過、奮鬥過、交過朋友,有過喜怒哀樂的情感與記憶,那兒就是你曾經住過的 「家」。有一天,回頭看的時候,內心就會有一種豐富滿足的喜悅。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