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就是美

by 阿紫

「啊……什麼?怎麼『長年菜』裡有根捲毛?!」大年夜的團圓飯桌上,我吃著泡過浴缸洗出來的芥菜滷,心理的胡疑混合著長期累積的壓抑,種種的不適剎時集合為一個領悟:我該要為自己做點什麼了……

結婚前,常聽起男友敘述他父母親對待孩子的寬容與開明,相對於爸爸的嚴厲與暴躁,有如天壤之別,真是羨慕透了,心想離開原來的家好像離開鳥籠,未來和公婆同住也一定不會有婆媳問題,於是很賢慧的表示和公婆同住也不錯。結婚後才知道,公婆對孩子的寬容的確是事實,不過只限於他們自己的孩子;而我,當然不是!

婆婆的廚藝算是不錯的,平常在廚房我就沒什麼可以做的,但讓我顯得「清閒」的原因,我想應該不是廚藝的問題,例如:以前娘家媽媽一再叮嚀炒鍋洗完要先擦去水滴,瓦斯不用就馬上關掉。婆婆看到卻叫我不要擦水滴,也不要關瓦斯,因為「鍋子洗完馬上就要用啦」。好吧,反正每家習慣不同嘛!那我炒炒青菜還可以吧,但我放了油鹽,她一定要再立刻各加兩匙,鍋鏟在我手上沒有半分鐘,她就會趕緊再拿回去炒兩下才安心,連要洗鍋子也有其「最剛好的溫度」。

久而久之,我除了左一句:「媽!這樣可以嗎?」右一句:「媽!這樣好不好?」就只能隨侍在側、聽從發落了。心血來潮時,婆婆會問我:「這道菜要煮什麼味道好?」讓我不禁回憶起娘家媽媽的味道,說出了心理的盼望,回應的卻是:「安捏那ㄟ甲哩!」

婚後第一次過年,早早就和先生協調小年夜先到娘家圍爐,大年夜就在婆家吃團圓飯。小年夜回到家,傳統的娘家爸媽一直顯得很不安,雖然準備了滿桌好菜,卻頻頻帶著些許斥責、些許興奮的問我:「怎麼可以回來?」,我和先生都說「沒關係,姊姊妹妹也回娘家啦」,爸媽還是一直對公婆感到很虧欠似的,「你應該留在婆家幫忙煮菜給小姑吃啊」、「你這樣回來吃飯可以嗎」我不知道能回答他們什麼,幾乎要以憤怒來掩飾心疼與心酸……

大年夜裡,先生的妹妹一家要和平日不同住的婆婆到餐廳吃團圓飯,姊姊帶著孩子要趕在商店打烊前大採購,不回家吃飯了,對我而言其實沒差,她們每週日都回家吃飯,也不曾在廚房沾過油水。婆婆忙著向我示範各式年菜的做法:「我們家每年都要吃這樣菜,你要記得放豬油才會香!」,我因為「會」做的事有限而無聊得發慌,趁著空檔,婆婆悠悠的聊起妹妹和她婆婆吃完年夜飯才會回娘家,她眼框幾乎泛出淚水,語帶抱怨的說:「男女真是不公平啊!你說對不對?!」,我心理揪了一下:「我也是人家的女兒啊!你心疼女兒沒能回家吃團圓飯,那我呢?」

那鍋長年菜刺激我開始看清楚事實,娘家父母的訓示「做人媳婦就要知道理」讓我過得很不快樂,先生雖看出我悶悶不樂,但經常抱怨一些「瑣碎的事」卻讓我顯得「太敏感」;綜合那些「瑣碎的事」,其實就是婆婆希望我能負起「媳婦的責任」,但是她又不適應另一個女人和她分擔照顧家人/他兒子的工作(或許也被視為一種權力)。先生願意當我的情緒垃圾桶,卻非長久之計;他甚至鼓勵我正面衝突,但我們都沒把握後果如何收拾。

於是我們開始考慮搬出去住的可能性,這對身為獨子的先生而言,是一項相當大的心理負擔,每次談到比較具體的事,他就說「好累ㄛ!過兩天再說吧!」;後來,因為他親眼目睹一些「瑣碎的事」,才更確定要自組小家庭。從和公婆討論到我們真正搬出婆家的時間,比我們預期的快了些,雖事先兩人溝通了「寧靜革命」的原則,也避免了正面衝突,但那幾個月兩人一直承受很大的壓力,那種關係緊張的氛圍是之前有心理準備,卻想像不到的(那又是另一個話匣子了……)。

現在,幾乎每週末我們都會回婆家吃頓飯甚或小住,經過了一段時間讓公婆了解我們並不會因為搬出去住就「拋棄」他們,關係就變得比在家時更好,公婆也因為不必每天為了「照顧」我們兩人,而有更多自己的活動及多元的生活作息。我和先生兩人也才有比較多的時間與空間調適彼此的生活模式、溝通對婚姻的期待。最後我們應驗了「距離就是美」,而這是必要且值得的!

看完了阿紫的過年心情呢?你想不想也與其他人分享你的故事呢?歡迎到台灣婦女網路論壇,網路正有一群姊妹等著你一起來討論。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