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研究工作及家庭生活

by 李小媛

大學讀的是心理系,心理學可以說是一門介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科學,因此涉獵的課題很多,出路也很廣,這可以從班上僅有三十位同學,而這些同學所從事的工作卻達十餘種之多可以窺知。在當時所修的各門課中,我對「生理心理學」特別感興趣,也就是生理狀況如何影響行為表現的科學,其中一個章節是「學習與記憶」,非常吸引我。大學畢業後,我已決定要走研究路線,由於當時國內並沒有任何學校設有神經科學研究所,因此決定出國進修。因為大學成績夠理想,畢業那年即順利申請到獎學金。

在國外念的是神經藥理學,主題是迷幻藥LSD及興奮劑安非他命的研究。當時美國藥物濫用的問題逐漸嚴重,這方面的研究計畫比較容易申請到經費,我們也才有獎學金。完成博士學位後,在同一校的精神醫學系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因為想要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工作,又看到報上刊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徵人的廣告,一試便成功,於是就回來了,這一待就是二十年。

回國後開始獨立做研究,這是挑戰的開始。當時國內的客觀研究環境較不理想,科技上也與國外有一大段落差,而國內研究領域相近的人口又少,資訊也較不發達,不但很多實驗是在很克難的情況下完成,也經常有一種缺乏溝通與討論管道的苦悶感。另一項挑戰則是要面對子女出生後,須兼顧研究工作與家庭的考驗。日子平穩時,將研究與家事事先安排妥當倒也還好,最怕的就是子女有突發狀況(例如生病),同時又要趕著繳交研究計畫,而兩者的優先順序又都一樣高。這麼多年的經驗下來,有些心得或許可以和年輕的女性研究學者共同分享。

1. 充分掌握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事先規劃一天要做的事,讓每件事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是相當重要的。
2. 享受研究工作及家庭生活。生活的苦與樂有時端看一個人怎麼看待一件事情。因此,在工作時就專心工作,不要想到沒有陪伴子女而產生罪惡感;帶孩子時則儘量享受親情,不要想到某些工作尚未完成而產生焦慮感。讓研究工作與家庭生活互相成為彼此的調劑。有時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成長,反而特別能為女性研究者帶來工作上的動力。
3. 認知也很重要,孩子極幼小時,做母親的一定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家庭上,研究工作勢必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這段時間但求平穩,不要自我要求太高,增加無謂的壓力和焦慮,好在這段時間不會太長。事實上,孩子的行為不若做實驗般容易掌控與預測,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做母親的會遇到不同的刺激與挑戰,這些磨鍊往往會讓人更為成熟與穩健,而這些特質對於做好研究工作也有莫大的助益。

除了上述三項原則外,一些附帶的條件當然也很重要,例如,住家要距離辦公室及小孩就讀的學校很近,如此不僅在突發狀況時採取行動較快,每天在交通上所省下的時間更為可觀。此外,花錢請人代勞部分家事也是一項實際的安排。但重點是代勞家事,而非代勞母親的角色,因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對於子女人格的發展,絕對扮演關鍵的角色。

女性從事研究工作實際上可能並不如想像中困難,因為國內有許多兼顧家庭而且研究也做得很好的女性,其他職場也是如此。這一點也有賴社會對男性及女性有一樣的認同與尊重,使得兩性皆能發揮所長,也才能使台灣在許多方面能和世界上的大國一起競爭。

末了,我想對過去二十年的研究生涯提出幾個重點,供年輕學子參考,這些重點也決定了我的一生。第一、念完學位後我選擇回到台灣。雖然前十年台灣的研究環境是絕對無法和國外相比的,但是這份歸屬感與想為自己國家做出好成績的使命感所產生的力量卻是遠超過想像的。第二、興趣在生涯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現在所做的研究主題,與博士論文和博士後研究時的主題都不相干,基礎僅來自大學時上課的知識。但是因為興趣,所以會自己不斷的涉獵。我建議青年學子要確定自己的興趣與方向,然後找一個會讓自己成長的環境,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第三、從小到大求學的過程以及在研究院工作的期間,我遇到不少良師益友及學術前輩,他們的指引和風範,都對我產生不少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家庭的教化賦與我健全與完整的人格,這些都是我很感恩與珍惜的。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台北市。政治大學心理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博士。曾任中研院生醫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現為特聘研究員,同時為現任之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研究領域為高等動物學習與記憶之神經機制。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國科會特約研究獎、嘉新優良學術著作獎,獲選為國科會尖端科學研究計畫得獎人(兩次)、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

(感謝本文由天下文化慨允轉載)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