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事今昔談

by 范真琴

吃過晚飯,全家在客廳看電視,影片正演到精彩處,就「休息一下,馬上回來……」進入冗長的廣告時間。先是時髦的現泡茶飲料、洗後烏黑亮麗的洗髮精,接下來是佔去大半個螢幕的衛生棉畫面。讀大學的兒子神態自在,視若無睹,因為年輕人對這樣的場景,早就習以為常了。我在一旁冷眼看著,覺得這樣很健康,也不免感歎時代真是變了。

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台灣社會還非常閉鎖,也是「惡補」與「體罰」最盛行的年代。小學中、高年級只有兩種學科,就是國文與數學;上學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好的初中。這樣的學習環境,所教育出的只是考試機器,缺乏生活常識、更缺乏男女生正常的互動。當時全國小學生營養攝取普遍不足,生理發育較遲緩,幾乎不曾聽說身邊同學已有初潮的。

等進入初中,自己第一次生理來潮,根本不敢對大人提起,還是母親看到我偷偷洗好曬在浴室角落的內褲,才趕緊拿了生理褲給我穿,教我怎麼使用。老式的設計,中間要墊上純棉布條,綁好,每天要換洗好幾片,十分麻煩。但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有這樣的生理用品已經不錯了。

我就讀的女中校風開明,但以現在的尺度來看,還是相當保守。健康教育的最後一章,內容談到男女的生理構造,短短數頁,老師簡單帶過,上完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還是懵懵懂懂。對一些敏感的話題,好奇的小女生們總是又想談又不敢明的談,不敢大剌剌說「月經」,都是用「那個」、「好朋友」等替代字眼。也因用品不夠完善,經常有同學不小心弄髒了裙子。生理期的不方便與經痛,都是女生成長過程中極大的困擾,但在保守的年代,大家都習慣隱忍,很少有人會明著說出。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前所未見的衛生棉上市了。雖是笨笨厚厚的一片,用起來並不舒服,也會擔心穿長褲時看得出來,但相較於先前必須洗滌的棉布,或是因陋就簡的衛生紙,衛生棉可說是劃時代的產品,更是所有當齡女性的福音。當時的衛生棉都是大包散裝,上學前我們就估算當天可能的用量,一片片用衛生紙包好,塞在書包裡。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包裝雖不方便攜帶,卻符合環保垃圾減量的概念。

等大學畢業到國中教書,因一直擔任男生班導師,學生的生理期和我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女生班的導師可就費心了,辦公室的抽屜裡一定放著大包衛生紙與衛生棉,以供應學生不時之需。有經痛無法上課的學生,還得帶去保健室讓她睡個覺,或趴在老師辦公桌上休息。也就是說,到了民國六、七十年,月經不再是禁忌的話題,學生都敢向老師開口借衛生棉了。中將湯等女性補品變得十分普遍,經痛去看婦科門診成了理所當然,年輕女性再也無需忍受無謂的生理不適。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社會上兩性平權,女性在各個領域都與男性並駕齊驅,受到壓抑與歧視情況稍有改善,女性的經濟力、消費力大幅提高,也讓企業廠商不敢小覷。愈做愈輕薄短小的衛生棉,選擇更多,使用更舒適,在大賣場擺放在顯目的位置。小小一片衛生棉,反映的正是今日女性地位的縮影。

(作者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