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保護自己的 VS. 兩個女人怎麼可能一起生活?

by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541

(攝自2007台灣同志大遊行。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小玟的故事

小玟住在學校宿舍,但跟爸媽很親密,常常回家吃晚飯。一年前與男友分手後,最近開始跟一個T交往,感情很穩定。這天上完課,跟往常一樣,小玟打電話跟媽媽報個平安,順便說晚上不回家吃飯。但是今天的對話氣氛卻顯得詭異……

小玟:「媽,那我今天晚上就不回家吃飯,改天再回去。」

媽媽:「嗯,學校有事嗎?今天中午吃港式飲茶的時候,我就想著你愛吃,特地幫你打包回來,不吃可惜耶!」

小玟:「是啊,學校社團有活動,那個點心你跟爸留著吃就好了。」

媽媽:「哎,小玟啊,你真的是社團有活動嗎?昨天你接手機時,我不小心聽到你說要和誰吃晚餐不是嗎?」

小玟:「……媽,你怎麼偷聽我講話啊?」

媽媽:「你講那電話聲音就不一樣了,最近又不常回來,讓我好擔心,你還跟那個女生在一起啊?」

小玟:「……她叫阿寶,是我的女朋友。」

媽媽:「哎,不管她叫什麼,媽是擔心你,那人的外表這麼像男的,你們走出去會被講閒話的。你還沒出社會,不知道別人會怎麼說你……」

小玟:「嗯,我知道,媽。我會保護自己的。」

媽媽:「你不是以前有交過男朋友嗎?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子啊?」

小玟:「媽,那是以前,現在我交的是女朋友……」

媽媽:「之前那個男的你說個性不合分手,但是還有很多更好的男生適合你啊!為什麼不試試認識一下其他的男生?我是擔心你,你長得那麼清秀,結果以後被人家看到你跟一個奇怪的女生走在一起,別人會怎麼看你啊!」

小玟:「媽……不會的,現在社會這麼開放……」

媽媽:「小玟啊!你說的話都讓我不能放心,就算外表是其次,兩個女生怎麼可能在一起生活呢?」

小玟:「媽,你想太遠了……」

媽媽:「哎,就是給你自由過頭了,你才會這樣亂想亂交朋友,反正,現在家裡經濟不是很好,你乾脆就搬回家,一方面你也可以多回家,省點錢,而且住家裡也比較安全,我也比較放心,這樣……」

小玟:「媽……」

媽媽:「不要再講了,爸爸跟我已經說好了,就這樣決定!」

  • 情境分析

談到最後,真是讓小玟無言的結論,尤其原本跟爸媽的關係這麼親密,突然被傷害、誤解的心情,絕對會讓其他同志子女心有戚戚焉。不過我們依然來分析一下,是什麼原因讓「吃飲茶不忘幫女兒帶回家」的慈祥媽媽,變得這麼「兇狠」、「不近人情」。

首先,讓小玟最不舒服的管教手段,一定是斷絕外宿金援的「經濟控制」,以及強制搬回家來「斷絕原有環境」,雙管齊下,來達到改變小玟的目的。這兩種立即又強硬的手段,最容易引起情緒性反彈。而之前偷聽小玟電話的「查勤」手段,應該也會讓小玟很不舒服。如果子女從來沒有「反抗爸媽」的經驗或習慣,很可能無法順利表達異議,最後百般不願的順從,只好委屈回家;若子女過去有反抗的能力,又很可能讓衝突擴大,模糊了溝通焦點。不管哪一種狀況,親子都不容易達成共識。

而撇開手段不管,我們來揣測媽媽想溝通的議題是什麼。最表層的關切議題,應該是阿寶的T模T樣,讓小玟的同志身分更明顯,開始面對「社會的歧視與壓力」,也引發媽媽產生「兩個女生怎麼可能在一起生活」的安全疑慮。

但是經過深層挖掘,你會發現「你能不能變回來」才是媽媽不斷想問小玟的問題,甚至「你一定要變回來」已經變成媽媽的基本心態,才會不擇手段控制小玟。而小玟「交過男友」的前科,讓小玟難以為這段感情辯駁,也更堅定了媽媽的心態:「你不是不能交男友,你只是一時誤入歧途。」

可見媽媽至始至終都不了解小玟的同志戀情,無法想像女兒跟鐵T的互動情形,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外人對女兒的指指點點。那都是她不知道如何面對的問題。

  • 對策建議

可不可以變回來?

跟異性交往過的同志不在少數,他們一定像小玟一樣,不斷被爸媽質疑:「以前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要?」加上「變回異性戀」是每個爸媽內心深層的願望,情況更難處理。

若你跟小玟一樣,建議你可以透過原本就很靠近的親子關係,向爸媽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為什麼當初交男友,現在要交女友?這兩段關係對你來說的意義有什麼不一樣?當初是因為同儕壓力才交男友,還是交往了之後才確認自己不愛男生?又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女友?內容當然越正向越好,故事越細緻越能動之以情,溫馨多談自己的感覺、情緒,以及你跟伴侶間的互動故事。

但請注意,過於同志運動的種種用語,這時要小心收起來,不管「情慾流動」還是「酷兒理論」,這時都不宜由你口中出現,不只沒有說服力,更可能加深爸媽「你念書念到頭腦壞去」的印象。甚至像「我喜歡一個人是不看性別的,而是看那個人的特質。」這種看似溫和的說法,都可能讓爸媽認為你還是有可能回到異性戀(那你就要去尋找你喜歡的異性特質啊!),而加深「變回來」的期望。

除了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也很必要性,舉凡爸媽相信的說法,不管是諮商師、精神醫師、算命師還是宗教大師,只要有同志友善的資料,都可以拿來給你爸媽看,訴諸權威的效用,在之前有一再提醒過。

而偶爾「不經意」的展現對同性的興趣或感情,也是不錯的小撇步,如跟爸媽逛街時,故意讓他們看見你的眼光被某個同性吸引;或跟爸媽一起看電視時,特別注意某些同性藝人等。這種適度強化身上某些同志特質的小動作,有時能說服爸媽,喜歡同性是你的慾望本質,不是一時迷惘。

然而一定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畢竟「能不能改變」是爸媽最難放棄的執念,只能以重複說服的方式,讓爸媽自然接受你的性向。

  • 攜「伴」出櫃的平衡點

讓爸媽認識你的伴,有時會有穩定效果,他們會安心:「我孩子雖然是同志,但他感情穩定,人生路上有人相伴。」但也常有適得其反的時候,像是「兩人常吵架」、「你常換伴」、「你的伴侶關係超乎爸媽想像」等,都可能加深爸媽對同志的刻板印象。因此,該不該攜伴出櫃,需要從長計議。

像小玟的例子,她之所以攜伴出櫃,也許基於讓爸媽安心的立場,或是子女單純分享喜悅的渴望。但最後因阿寶的T氣旺盛,反讓小玟媽擔心外界的歧視與壓力,而成為不接受小玟的理由之一,這樣的發展,應該出乎小玟意料之外。

若你也在類似狀況下,平實自然的讓爸媽瞭解你跟伴的相處模式,洩漏一些你們互動情節,會是不錯的作法,可以停止他們莫名的想像與擔心。甚至在情況許可下,讓爸媽認識你的伴,以正向的接觸與理解,打破刻板觀念上的隔離。

但在讓你的伴跟爸媽認識之前,一定要先討論各種注意事項,包含該以什麼樣貌與態度在媽媽面前出現。以小玟與阿寶為例,每次見面時,該如何在穿著上不挑起媽媽的反感,便是首要之務。不是要阿寶就此改變外表,但從男性打扮模糊成中性打扮,卻是容許的可能。然後阿寶與媽媽見面時,暫時乖巧有禮又自然的承歡膝下,不時的體貼主動,都有助於媽媽的接受。在正向的互動中,有時可以打破別人對外貌的誤解。

在媽媽對阿寶外貌較不介意的情形下,就可以開始處理未來規畫的議題了。小玟媽也許無法想像缺乏男人保護的生活會遭遇到什麼難題,自然擔心小玟跟阿寶,一旦兩個「弱女子」開始共同生活,將來一定會被欺負。

因此,在親子談話中逐步帶入兩人的未來想像,具體表達兩人的生活的規畫與企圖。也許現在沒錢、沒房子、沒車子與工作,這些生活保護網還不夠多,但都在規劃中,將來會一張一張架起來。讓媽媽多一些理解,通常可以慢慢消解媽媽的不放心。

總而言之,伴侶生活的穩定度,以及對未來的想像,在爸媽接受與否的天平上,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我們建議還不確定爸媽是否接受的狀況下,不要隨便攜伴出櫃。

  • 偷聽、查勤、經濟控制、強制搬回家怎麼辦?

再回到小玟的例子上,媽媽偷聽電話、在意回家時間,乃至於經濟控制與強制搬家,這些手段通常代表關心與擔心。面對這樣的情形,建議小玟先把姿態放軟,採用柔性策略回應,先試著安撫媽媽的情緒。並試著先退讓一點點空間,像是協調約會時間,多一些時間待在家,讓媽媽安心、覺得被重視,而有調整方式、改變決定的可能。

但如果經過溝通與嘗試,媽媽仍不改經濟控制與強制搬家的決定,這時小玟就要子慎重考慮了。如果決定為愛、為自由而反抗爸媽,就要先有能力養活自己、獨立生活。若你無法經濟獨立,暫時還是先委曲求全,暫時配合媽媽。留得青山在,才能夠在家中從長計議,繼續和爸媽溝通下去,爭取更大的可能性。

(以上文章節錄自《出櫃停看聽》,女書文化2007年11月中旬出版)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