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入學方案苦了誰?

by 張晉芬

關於中學的多元入學方案,尤其是推薦甄試入學,最近出現很多的討論。我們很高興許多同學和家長都願意公開表達她們的意見,也才發現,「教育專家」的 意見和基層的心聲有這麼大的落差。不過,我認為其中還有一些議題似乎並沒有被談及,那就是在入學方案改來改去、拿學生做試驗品的過程中,母親的角色和辛苦 被明顯的忽略了。

從過去的研究中可知,在家庭內的性別分工安排中,照顧小孩子的功課也都往往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則扮演著「知識權威」的角色,媽媽不會的問題,再「去問 爸爸」。媽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自從入學方案多元化之後,從前幾年的自願升學到目前的推甄,小孩子更是要處處搶第一,才能有被推薦或參與甄試的機會。於 是,第一,家長必須要和老師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對於學校的事務和活動要熱心;第二,美勞、體育、演講等比賽,都要盡量參加和一再練習,拿高分或是得冠軍; 第三,每次大考、小考都要爭取最好的成績。一次考試都疏忽不得。誰去和學校做公關?誰去安排小孩的課外活動和接送?誰去盯著每次的小考成績、與子女檢討試 題?這些幾乎都是母親在做。

上面這些意見並非作者「文獻查考」的結果,而是確有實例為憑。我的親戚的家庭就是這樣的情況。大女兒當初是採用自願升學方式進入第一志願。她的媽媽在 三年中花盡了心思。送禮、參與學校活動、家長會、捐錢,無役不與。美術、勞作也都全部代勞,只求小孩拿去打成績時能得到好分數。(由於功課很多,小孩根本 也不太可能有時間做。)如果有一次考試考不好,全家就陷入愁雲慘霧之中,母女之間的關係緊張的不得了。相對的,旁觀的爸爸就變得「比較開明」了。到了二女 兒要升高中的時候,學制又改為推薦甄試,除了再「複習」一遍大女兒時的工作之外,又要開始操心女兒在班上的排行。只要名次一往下掉,心情也就往下沈。做媽 媽情緒常常在起起伏伏。當二女兒也甄試上榜時,母女倆抱頭痛哭,以解三年來的煎熬。「功課好」的同學的媽媽也都差不多是這樣。

這樣的入學方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呢?又讓做母親的人憑添了多少的煩惱?不同入學方案的利弊得失分析比較,不全都是母親的工作嗎?母親更是要十八般武 藝樣樣精通,才能應付小孩學校的需要。如果升學不順,還是母親的責任。難怪即使到了現在,明明都是女性在參加各式各樣的成長班、讀書會,都還有人要求她們 再做「學習媽媽」?我們對於母親的鞭策真是不遺餘力。教育的改革和社會大眾不但仍然是在協助複製「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甚至要求的更為嚴厲。連婦女對於 網絡和綜藝節目色情氾濫的批評,都可以歸咎是母親的監督不週,而要求母親要學會上網、要在家帶小孩,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兩性平權」是一件多麼遙遠的理想。

前面所描述的母親全職伴讀現象,事實上也只有上層和中產階級的家庭能夠承擔。下層階級和勞工階層的母親養家活口都有所不及,哪有時間、財力和「知識」 做這些「奢侈」的事?過去聯考成為這些家庭的小孩一條重要的出路。或許當聯考廢除之後,像阿扁總統出身三級貧戶、卻能念大學、當總統的例子,真的就要成為 絕響了。(我們還沒討論市場化之後,大學學費愈來愈貴的趨勢呢。)

有些人可能也會歸咎於這些母親不應該那麼重視小孩唸好學校。但是,當我們的社會這麼重視文憑主義、對於博士學位有這麼高的「仰望」時,又怎能期望母親 不為小孩的升學著急呢?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這明明是一個制度結構性的問題,但是有些學者專家卻認為可以用技術面的做法,向上改變這個制度。本末倒置就是這 個情況。這樣的改革結果苦了誰呢?還不就是母親嗎!

(本文作者為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