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人的月經經驗 ─台灣社會經期健康意識覺醒團體的觀察與紀錄

by 盧孳豔原著、蔡宛容翻譯、江妙瑩整理

經期現象醫療化的建構,一直是女性健康促進的主要困境。女性主義學者常批評,關於女性在經前的知覺與生理的負面狀況的研究,可能會阻礙在工作中平等機會的發展。

在經期循環中,目前已知經前症狀超過200多種:包括生理、心理與行為改變。台灣女性的經前症狀:包括疲勞、消化不良、緊張、注意力不集中與食慾、性 慾的改變。而美國女性有七類症狀包括:疼痛、水腫、自律神經的問題、副作用、注意瘓散、行為改變。經前症候群(PMS)與其相關的治療、需求,一直是經期 健康醫療論述中的焦點。

在某些文化中,月經象徵污染的負面力量,以對女性身體的控制壓迫。然而有些文化在宗教儀式中,經血象徵著生命力。有關美國青少女處理月經禁忌的語言學 研究顯示,由於月經是難以啟齒的,往往象徵性的或實質的在語言上掩飾,台灣社會也有相同的情形,例如:我們稱月經為「大姨媽」或「紅的」等。然而在中國社 會中,一方面經血是骯髒、污染、危險、魅惑,會阻斷人神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它也被視為生育與蘊育下一代的重要角色。

女性經期現象的醫療化,使女性身體的經驗斷裂而成為片段。進行台灣女性月經意識覺醒團體研究的目的,是在探索參與意識覺醒團體的經驗,藉由參與意識覺 醒的團體,女人分享他們的月經經驗,並從事於共同決定她們月經意義是如何的對話和協商。因此,得到啟蒙、充權與解放包括個別的改變與集體的行動。

接受研究對象主要來自台北市士林區的社區媽媽讀書會、婦女服務中心成長團體及大專院校女性學生等三個女性團體,平均28.4歲,都在台北工作,至少大 專程度。約50% 的女性是單身,只有一位是離婚,而結婚的女性中,平均有二個小孩。約1/3的女性是家庭主婦、全職員工與學生。

研究過程中,每次討論對話的主題由參與成員決定,主要包括了:經期的文化意義、經期規律與症狀的民俗療法、經期中的性行為、經前症狀與社會性的身體。 有趣的是,「月經是了解女性身體的窗」、「馴化的女性」是我們歸結的兩大文化主題,接下來,我們要和你聊一聊其蘊涵的意義:

一、月經是了解女性身體的窗

轉變的經期意義:

月經是女人世界的私有經驗領域,通常不被公開討論。在老一輩中仍存在不可近神近廟的禁忌。有些女人認為,這些限制令人生氣,並有性別歧視。她們說: 「我相信神看到的是我們的真誠,而不是污血。經血也被認為是神聖的而不是污穢,因為它能創造生命。」經血也被相信可以淨化女人身體中的毒素。

症狀的詮釋:

女人對月經的症狀與不舒服(例如,經痛、頭疼、疲勞)有自己詮釋的模式。認為症狀是身體功能的訊號 ,應被嚴肅來看待。雖然有醫學背景的婦女認為經前症候群(PMS)與荷爾蒙有關,但PMS的處理往往不以醫療為主,例如:熱敷、臥床、休息與單獨自處。

平衡身體體質:

「體質」呈現個人的健康情形。月經的表現類型,例如:經血的顏色、月經天數與月經週期之長短,展露了女性自身的體質為何。因此,經期的行為例如:食用 中藥、避免冷性食物等,目的在調和體質,以維持健康預防疾病。比如在經期末尾時,攝食麻油炒豬肝,能強化體質,以預防經痛。互相交換有效的民俗療法訊息, 成為重要的婦女交談內涵。

二、規訓的女性特質

經期的規律性等同於生育力:

台灣女性強調經期規律的重要,包括:週期循環的長短、流血的天數、顏色味道,並很關注血的顏色,認為,鮮紅比棕色與暗晦色較好、較正確。若顏色是後 者,表示經期有問題。女人相信時間拖得愈長,經血流得愈多,而健康可能會衰敗,太多經血表示健康出問題,但太少的經血亦是。經期的規律象徵了一個女人能多 產。換言之,就是有能力生育孩子。不規則的經期,會造成婦女焦慮,特別是那些接近婚姻年齡的女人。一些年輕的女性,忽視不規則及有問題的月經,因為他們拒 絕婚姻。因此,台灣女人的月經經驗代表了台灣家庭價值的延續。

控制與宰制:

月經是身為一個女人的象徵,有些女人有經前情緒的變化。例如:易怒、急躁等,卻以控制情緒絕不遷怒他人來處理。婦女深信情緒平穩與溫和,是女性的「本 質」。除了控制脾氣外,也得節制食慾,以保持身材。這種瀰漫在每日生活中的控制是重要的。女人指出,她們必須控制行為,才能展現自己的角色扮演與維持家庭 與工作的和諧,成為社會控制下的女性特質。

母親與女兒的連結:

透過經驗分享與每個月的照料,連結了母親與女兒的感情。母親認為自己有責任擔負起對女兒經期的關照,並使其規律、順暢。女兒也指出,她們不規律的週期 往往是母親的忽略。換言之,母親要努力提供最好的經期照顧,以確保女兒的生育能力,而女兒也表露出她們享受經期間的關愛。

從束縛中解放:

經期身體成為一解放管道。當為了要順從身為女兒或妻子的文化期待,而得維持家務整潔時,台灣女性反而可在經期中得到休息。年輕女性也可在經期中大飽口 福,免除飲食限制。一位體重稍高於標準的女性表示,在經期中,她能夠吃一切想吃的食物,包括甜食,而不被同儕責難、嘲笑。她並補充,節食要在經期末尾實 行,較有效果。因為,此時身體較不會積存熱量。大專女性也表示,月經來臨是遲交作業、缺席的合理藉口。特別在經期間,女人允許她們自己多休息、多吃甜食、 放慢生活步調。由於遵循一切規律對女性來說很重要,經期間由日常生活的限制中得到的解放更顯珍貴。

結論

Bordo指出,根據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女人每日的身體活動,表露了霸權的宰制,同時也有對霸權宰制的抵抗。經期經驗的論述,隱藏著現代社會控制 的方式,經期活動,例如:禁入廟宇、強化虛弱身體,這些增強了台灣社會中男性主導的性別關係。經期的規律、維持平穩情緒與生育孩子的家庭價值,是台灣文化 中對所謂「正常女性」的建構。這雙重約束的建構,合法化了相互矛盾的典型女性特質。透過關照女兒的經期,台灣母親反而陷入了持續壓迫女性的共犯結構裡。

月經意識覺醒的團體是一個創新的與了解女人自己權力方式的機會。女性身體兼具社會控制與創造自我的特質。經期經驗在追求女性特質而言,顯示了控制女人身體的權力,如何調節身體而有生育力;卻也是反抗行為的展現,例如:在經期間攝取甜食,產生另類的反抗行徑。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社區護理所副教授,本篇發表於2000第四屆東亞婦女論壇「女性與健康」小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二年級研究生蔡宛容熱心協助翻譯全文,網氏特此致謝)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