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力女性里長人才的婦運意涵

by 彭渰雯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以下稱「台灣婦全會」)在6月6日(2018)召開記者會宣布「女性里長人才培訓班」的開班計畫,將於7月起接連在台北、高雄、台中、桃園、台南等五直轄市舉辦。記者會當天雖無媒體青睞報導,但許多重要的婦女和社區團體出席相挺, 說明了婦運社運界對於進入社區鄰里體系的倡議路線仍深有期待。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宣布「女性里長人才培訓班」記者會合影。圖片取自女里長人才培訓班粉絲頁

事實上,今年距離台灣婦運/社運界第一次號召女性集體參選里長的1998年,剛好相隔20年。在20年後重新檢視當年筆者撰寫的文章〈女性參選,從基層社區出發〉, 許多觀察和主張(如女性總是在社區扮演服務者、執行者而非決策者;女性適合擔任專業社區經理人等)在今日依舊適用。但這20年間,台灣婦運的進展及與國家的關係變化巨大,也讓這項「重新回到社區」的婦運計畫有著令人期待的重要意義,以下分三層次說明。

第一層次的意義在於數字上的性別平衡。

這波培訓班計畫口號「女人當家 從里做起」可能引起一些疑問:女人在台灣都當總統了,為什麼還要談「從里做起」?確實,過去20年來,我國女性立委比例已穩定超過三分之一,目前(2016年當選)的數字是38.1%,直轄市六都女性議員亦有35.5%,甚至一般縣市女議員平均也有27.3%。相對的,女性村里長只有台北市(22.9%)和嘉義市(20.2%)勉強超過五分之一,各縣市平均比例僅有14%。換言之,菁英女性在中央和縣市層級看似逐步擁有權力和影響力了,但階層較低的社區女性卻離權力位置仍有一大段距離。

這樣的落差也可稱之為「社區性別隔離」現象。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迄2016年底,全國26萬多「志願服務隊員」當中,有69%為女性,但是成為社區發展協會會員的女性平均則降至46.1%,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女性更降為19.3%(註一)。 這些數據反映了女性參與公共服務儘管高達七成(其中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在社區內服務),但仍多屬於服務、志工型的角色。加入社區發展協會意味著熟悉公民社會的組織運作和議事討論,女性比例卻驟降,已是第一道警訊。至於經由會員推選或競選舉出任理事長,女性又更少了,意味著社區內的垂直性別分工依舊根深蒂固,女人「只做事、不發言」的模式在基層並未翻轉。為此,我們認為以集體培力方式鼓勵基層女性打破性別框架、爭取權力與資源,在此刻更有其重要性。

第二層次的意義在於婦運理念的傳遞。

相對於20年前台灣仍明顯是個父權、夫權優先的國度,今天大多婦運訴求已經法制化、體制化,許多攸關婦女權益的問題,如婚姻家庭中的夫妻權利不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職場性別歧視、缺乏性別平等教育等,現在是由國家專責單位編列預算在推動、執行和監督。但是就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所提醒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或基於男女刻板角色而有的偏見、習俗和做法,並不會因為法令制定而消失。看似「相同」的法律權利與機會不見得能帶來實質的平等,女兒「自願」放棄繼承娘家遺產或是98%夫妻「兩願」約定子女從父姓,只是性別化傳統不斷複製的一兩個例子。性別平等要成為「主流」的最大阻礙就在傳統文化與價值,包括官僚體系執行者本身的價值。

因此,本培訓班期待的不只是生理女性參選、當選里長,而是促成更多女性里長成為性別平等公民意識的傳遞者。透過培訓班所建立的網絡,她們可以將性別平權的法律政策和各領域社會運動理念,帶入基層社區,扮演中介的平台,以國家女性主義者不見得具備的「接地氣」能力,將理念傳遞給一般民眾,一點一滴地轉化父權傳統。甚至進一步從女性觀點與關懷,發展出更宜居、友善的社區藍圖和實踐。本次針對里長參選者培訓班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台灣婦全會預計持續對女性、甚至男性里鄰長進行培力工作坊,希望逐步擴大這個層次的影響。

女里長培訓計畫的的意義之一在於對基層民主體制的促進。Photo by chiang

第三個層次的意義在於對基層民主體制的促進。

第三個層次的意義在於對基層民主體制的促進。這部分的改變是實現前述兩層意義的基礎,也特別需要以集體經驗匯聚共識、集體力量提出訴求。首先,我們需要反思阻礙基層女性參選的制度面阻礙,例如五萬元的參選保證金制度,對許多女性而言就是一道心理障礙,即使有滿腔為社區付出或營造社區的熱情,也可能因為擔心要花太多錢而對選舉卻步。里長層級的選舉是否需要登記政黨,造成基層社區的公共性被政黨認同支配分化,也是可以檢討之處。再者,即使對於社區改造有願景理念、有居民共識,但若沒有配套的制度資源和行政支持,里長所能帶出的改變也可能非常有限,甚至導致「習得的無助感」,因此里長應配置的資源與制度性發言權,甚至包括區里自治的可能性,都有檢討改革空間。

再拉高制度層級來看,過去10年來,參與式、審議式民主的各項公民參與的創制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並且投入相當的資源或制度性支持,但在這些新制度的實驗發展過程中,往往忽略里長角色如何與之鑲嵌,也引發不少爭議。里長角色長久以來帶有地方頭人的家父長色彩,但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這樣的角色定位自然需要(也已然)改變。女性和年青人的加入使得里長角色更容易拋開權威,轉化為社區公共討論、資源分配的意見整合者。綜合以上,本培訓班希望啟發更多學員對於參與式民主社會中的里長角色與配套制度,有更多思考與想像,未來也可能扮演平台,以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形塑出更有助益於台灣民主深化的里鄰制度。

知名女性主義學者西爾維亞沃爾拜(Sylvia Walby) 在《女性主義的未來(The Future Of  Feminism,註二)》一書中,非常清楚地指出,今日女性主義倡議需要採取區隔與整合(distinct and integrated)的雙軌策略,也就是不僅力求進入「主流」,也需要維持女性主義的專屬組織,透過與草根社群、其他公民社會團體、以及政府部門的結盟和協力,最能夠產生婦運期待的實質改變。台灣婦全會這波回到村里培力女性領導者的計畫,除了婦女性別議程之外,也與各領域社會、社區團體合作,希望從里鄰層級思考如何貢獻於社會平等與民主。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何營造對里民、弱勢者、照顧者、被照顧者都更友善的宜居社區。讓我們一起努力!

註一:資料來源:行政院性別平等會《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註二:Sylvia Walby (2011). The Future of Feminism.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延伸閱讀

(作者為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