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以災民為主體的重建政策─專訪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
by 江妙瑩
陸宛蘋:我現在要做的是,關注(watch)族人的聲音被傾聽、支持了沒?力夠不夠強?氣夠不夠長到足以完成「回家」之路……
八八水災至今兩個月餘,救災工作逐漸進入尾聲,住屋遭洪水吞噬的鄉民暫時被安置在營區,等待進入回家重建家園的階段;可是,一心講求效率的政府,企圖以永久屋快速解決重建工作,看不到政府尊重災區族人的主體聲音,令參與過無數災變重建的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既憤慨又無奈。
每每聽到外界以「救災經驗豐富」予以推祟的陸宛蘋,內心總像是被針刺一下,她說:「都是很心痛的經驗!犧牲無數生命以及破碎的家庭。」從73年投入海山、梅山媒礦災變展開社工服務起,陸宛蘋磨練出如何在短時間內整合資源、以及資源與需求接合的敏感度。進入任何災變現場,馬上察覺出受災居民的需求、問題,資源在哪裡、網絡如何配置、如何解決問題等等能力,因而一路參與了大大小小災變:九二一震災、中國汶川地震,乃至近期八八水災的救災、安置及後續重建工作。
痛心慈善團體隨政府起舞
八八水災發生時,紅十字會在社會各界的期待下,結合了廿多個民間團體組成了「八八水災服務聯盟」,目前擔任八八水災服務聯盟社工組長的陸宛蘋說,社會工作重點在於診斷案主的問題與需求,將最適當的資源做轉介與連結。目睹初期政府救災動作的雜亂無章,重建工作又不尊重災民主體的政策與法令,她無奈的說,每個村的受創情形皆不同,接下來政府以「鄉」為單位的生活重建中心,如何滿足多元族群的精神與文化,重建政策若不符合各村族人的需求,不是在浪費資源嗎?
繼921震災後,台灣人再度發揮強大的愛心,這次八八水災的募款亦如滾雪球般集中到少數大型慈善團體,她到內政部社會司公益勸募管理系統公告區查詢,截至10月9日止,八八水災專案共獲得179億多元,其中民間組織就占了110多億元,政府機關則為60、70億元,而110多億又集中在極少數的慈善團體,「這些慈善團體為民眾所託,沒有站在人民立場,卻是去與政府共舞,還有將募得的善款再捐給政府運用,實在不應該!」她忍不住批評沒有認清自己是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NGO)的本質與定位。
有的慈善團體將募得的善款不但自己運用,也提供給其他團體有機會參與災害服務與重建,可是,災害工作是瞬息萬變號稱「秒殺」,要經過層層申請程序官僚化到令陸宛蘋卻步。她舉例,救災階段緊急,某個民間組織急需五台筆電建立安置在多個中心的受災名單,同時進行比對,若按照慈善團體事前審核的規定,她無奈說,根本緩不濟急!風災過後、大水退了,老人家想回山上看看,這個階段所需的物資與緊急安置階段所需的民生物資大不相同,所需的例如四輪傳動車、怪手的柴油等,她只好轉而向其他公益組織募款,「這種聽命於政府意志下釋放資源或者沒有機動彈性的慈善團體,根本沒有呈現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與價值,令人無法懷抱希望」!
大安溪部落廚房產業值效法
現在陸宛蘋結合了一些公益團體得以支持未立案的自救會或受災社區必要費用,希望盡一己之力,使族人能重拾以部落文化為主體的社區生活。她說,十週年的921震災經驗,有許多可以給88水災重建工作借鏡之處,她肯定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沿線達觀部落推動「部落共同廚房計畫」,為了族人社區的文化與價值拒絕大型遊覽車進入共同廚房,既使因此少賺到錢卻保存了他們所希望過的生活,在部落可以共廚、共養、門不必上鎖等等。當地重建組織工作者林建治(現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和至善基金會社工督導黃盈豪攜手的重建成果令她十分感動。
還有台中石崗媽媽美食館,為幫助媽媽創業,只要有媽媽出去開業,美食館就不賣那位創業媽媽所賣的東西的,為的是要成就那位創業的媽媽;媽媽們也共同討論決議,每位媽媽都只拿購的薪資,進而將美食館的利潤支持老人送餐、獎助學金和兒童課輔等方案。、南投中寮龍眼林的產業發展模式等皆是以在地為主體,社工陪伴或協助在地組織重建的培力故事。
社工助人忌下指導棋
社工訓練如何協助族人重建家園?陸宛蘋強調以案主的最佳利益為優先,尊重災民的自主、自覺與自決,重建工作千頭萬緒,她特別提醒,受災族人有布農、排灣、魯凱、平埔、泰雅、鄒族、邵族等族群,要先了解與尊重族群精神與文化,以及關懷的技巧,這些都是不斷來來回回的動態過程,社工員要懂得觀察、陪伴,而不是直接下指導棋。
族人重建力量需要串連,也需要政府傾聽、形成可行的政策,但之前政府堅持沒有中繼(組合)屋只蓋永久屋,至今在猶豫中繼屋的政策。軍營被視為中繼屋,族人受到軍方一致性的管理,僅以鐵櫃隔間的住所缺乏隱私,與過去徜徉在群山之間的生活大相逕庭,沒有像家一樣的中繼住所,讓族人好好地休養生息,思考未來,她懷疑族人能夠容忍多久?
她認為,在國土重規劃過程中,政府應提供多元選擇;如果族人能夠接受不便利的交通,不寄望政府開山路,依然可以重回安全的祖靈之地,延續部落文化、農作產業,「像司馬庫斯一樣,僅容許小型巴士通行,卻讓部落文化有了永續發展的契機,不也是一種選項?」默默在重建區耕耘的陸宛蘋,只想努力守護著族人踏上這段重返家園、自治發展的漫長旅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