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寶貝 ──九○年代女性搖滾新聲

by 楊久穎

◎女性搖滾:一個並不輕鬆的起始

①①要談女性搖滾,或許還得先回歸搖滾樂的本質。搖滾樂是什麼?流行文化的一支 ?青年文化的代表?一種革命?一種反叛的力量?無可否認的,搖滾樂所擁有的文化 意涵,在許多層面都被視為是極其陽剛的──這些所謂「革命」、「叛逆」等等名詞 ,都和社會加諸女性的傳統如順從、溫柔等大相逕庭,而搖滾樂史本身以男性為主的 發展歷程,也使得女性在步入此一領域時,往往必須面對更多崎嶇不平的道路,在尋 求藝術表現之際,也必將花費更大的心血,排除搖滾樂內外在環境裡既有的父權宰制 ,思索更多自我的層面。

①①為了以上種種原因,六○年代的搖滾樂界,雖不乏引人注目的女聲出現,但一般 來說,這些女性在搖滾樂中所扮演的角色,還是十分弔詭的;以Janis Joplin為例, 身材矮小、貌不驚人的她,雖然打破了以往女歌星長相甜美、鶯聲燕語、娃娃樣貌的 慣例,在舞臺上展現高度爆發力、獲取極大的群眾成功,但基本上她的唱法,只能說 是在模仿男性;這種透過刻意摒除女性刻板印象的作法,其實只是女性主義的一種原 始階段罷了。

①①同時期在搖滾樂壇活躍的當紅團體 Jefferson Airplane 中的 Grace Slicks, 雖擔任主唱的地位,並以其極具特殊效果的唱腔在《 Surrealistic Pillows 》專輯 中為樂團奠定了經典的地位,但她在整個樂團中並不居於主導的角色;身為「團員之 一」的她,並未能在該樂團的作品中發揮自身的女性特質,而僅是扮演著一個女性( 可說是相當成功且有特色的)發聲器。至於另一個對搖滾樂影響至深的紐約 Punk 團 體The Velvet Underground,則出現兩位女性:一名是眾人早已耳熟能詳的德國籍模 特兒Nico,另一則是團中的鼓手 Maureen Tucker。在 Andy Warhol「旨意」 下加入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 Nico,雖然擁有與眾不同冷凝魅力的唱腔,但並不見容 於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其他團員,認為她奪去了所有台前的光采;為此,在 1968 年第一張同名專輯《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發行之後,她便離團而去 ,隨後發行的個人專輯,雖能延續她一貫的陰闇闃冷、探究生命與死亡哲學意義的作 風,雖發揮了個人(而且是個女人)的陰性藝術特質,但並無直接論及任何實質上社 會化的女性議題。

①①六○年代不能不提的另一個搖滾樂界女性,就是因導致 Beatles 解散而聲名大 噪的 John Lennon 之妻 Yoko Ono 了。身為藝術家的她,在創作方面雖無人賞識, 但其後在七、八○年代不斷實驗的前衛音樂創意,確實也非常可觀;不過在六○年代 時,人們對她的定位依然只限於「 John Lennon 的妻子」,故也未能發揮任何屬女 性議題範疇的影響力。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滾石合唱團主唱 Mick Jagger 的女友 Marianne Faithful 身上;年輕貌美的她,被視為 Mick Jagger 身邊的花瓶,酗酒 、藥物使用等問題,更繼之為她帶來艱苦困頓的滄桑人生;而由她演唱的 「As Tears Go By」一曲雖傳頌一時,卻也只說明當時搖滾樂中的女性聲音依然只是男性樂團中 的附庸罷了。

①①這樣的狀況,到了七○年代,卻有了突破;所謂「女性創作歌手」(female singer-songwriter )的興起,使得女性歌手開始尋求新的發聲方式。忝為代表的畫 家兼歌手 Joni Mitchell,創作生涯始於六○年代,藝術成就卻在七○年代開花結果 ;關心政治、人權等社會議題的她,完全以自身的女性觀點出發,纖細敏感的心緒, 反映在充滿知識份子情懷的詞曲創作之中。而出身於紐約 CBGB 俱樂部、原本為詩人 的 Patti Smith,更可被稱作是頂著叛客光環的女性搖滾教母──她意像繽紛的詞作 ,加以狂放不羈的演唱方式,還有極具前瞻性的音樂實驗,都使得她在搖滾樂史中的 地位不墜:而她歌曲中關於自身女性經驗的部份,如被迫和愛子分離、為生活困頓忍 受艱苦、乃至近期的喪夫之痛等主題。

①①相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此時的女性創作歌手,多半是中產階級出身,且具有相 當高水準的知識背景;因此,就算她們已開始反映出潛隱已久的女性聲音,視野和表 現手法卻依然有所侷限──這樣的音樂,雖然廣受智識份子和中產階級的喜愛,對中 下階級來說,卻仍有點高不可攀;而這樣的階級,卻往往是最無法有女性自覺的一群。

①①Rickie Lee Jones 於七○年代中期出版的同名處女專輯,可說在這方面有了突 破;當時年方18歲的她,觀察角度由內而發,整張專輯記錄的是自己少年期成長的過 程;作為一個中下階層平凡女孩的害羞、憧憬、對愛情的體驗和省悟,通通在她不平 凡的創作中表現無遺,可以說是女性創作歌手突破社會階級的濫觴。

①①接下來的女性搖滾發展,更趨多采多姿了;英國的 Kate Bush 、Blondie 主唱 Debbie Harry等人,證明了女人除了美麗,也可以做出優秀的音樂; Siousie and the Banshees 主唱 Siousie Sioux 則在如火如荼的叛客運動中異軍突起,對後來的 叛客、新迷幻等樂團有著極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說是英國新音樂風潮的領 導人物。獨立廠牌 4AD 旗下同樣走叛客風格的 Throwing Muses、 Pixies 等團,至 今也被認為是搖滾經典;而4AD首創、女聲佔有極重要地位的「天籟之聲」 Heavenly Voices (如 Cocteau Twins 、 Dead Can Dance 等團體,女性都有吃重的角色 ),也引領十多年的歐陸音樂風潮;在美國方面,民謠女歌手如吟遊抒發政治理念的 Michelle Shocked、探討黑人問題的 Tracy Chapman、以「Luka」一曲討論受虐兒議 題的 Suzanne Vega 等,也都相繼崛起,不但獲得市場上的成功,或多或少在音樂領 域中,也帶有領導性的藝術風格。

①①經過以上的介紹,女性在搖滾樂中的地位,已是不言可喻;然而,「雖然重要卻 一直處於邊陲」的角色,卻也是女性搖滾面對不可撼動的父權主流時,難以一吐胸中 之快的鬱窒困阨。這樣的困頓,有很大原因是基於搖滾樂中的商業運作:身為俗民文 化的一支,搖滾樂無可避免地必須跟著市場機制的腳步匍匐前行;藝術成功和商業成 功如果不能兩全,商業成功必然會取得優勢地位;而市場對搖滾樂的既有地位和行銷 策略,如同搖滾樂本身的內容,一向有著非常陽剛的男性意涵,因而女性消費者、女 性創作者的次要自是無可避免。

①①不過,這樣的狀況,卻在九○年代有了改變。

◎搖滾樂:為女人照亮前方的火炬

①①由 Pratibha Palmer 執導、女性獨立製作公司「 Women Make Films」出品的紀 錄片《搖滾寶貝》(The Righteous Babes ),正可說是銜接八○年代以來的女性搖 滾論述,探討九○年代女性搖滾藝人處境和相對市場態勢的一部作品。片名事實上是 美國女歌手Ani DiFranco自創的獨立唱片公司廠牌名稱,導演刻意以這位年方二十多 歲,便已經打破主流壟斷、獨立出版過十幾張專輯(台灣友善的狗國外部近期曾代理 發行其 《Little Plastic Castle》、《Dilate》等兩張專輯,並由創作歌手陳珊妮 撰文推薦)、又自創唱片公司的女性做為代表,很明顯地標示出片中涵蓋的範圍:女 性主義與搖滾之間的關係、女性在搖滾中的地位、女性搖滾與市場(唱片公司)間的 糾葛、乃至今日的女性搖滾面臨的種種新處境等議題,皆有觸及。

①①正如片中訪問到的滾石雜誌( Rolling Stones )編輯 Garri Steinem 所表示 的,「搖滾樂正巧可為各種政治、性別等議題的一種完美形式;因為它是如此的直接 、自然、且具有革命性」。的確,自 Bob Dylan 以來,這樣的搖滾樂宿命論對人們 來說自然已不陌生;但深究此話意涵,不難發現到這樣簡單的陳述,同時卻也指涉了 搖滾樂本深的複雜層面:除了搖滾樂本身的藝術本質、歌詞內容與歌曲旋律節奏所能 帶來的撼動人心效果之外,搖滾樂背後龐大的市場體系、商業行銷的力量,都是使得 搖滾樂能夠快速傳播各類型意識型態的原因;搖滾樂對文化的影響,也即由此而生, 除了偶像、圖騰的意義之外,搖滾樂所勾起的深層社會意涵,在過去三、四十年來, 已是顯而易見;而搖滾樂中容納的政治社會議題,若改由女性藝人娓娓唱來,則又多 了一層兩性平權的思考意義:無論是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中,女性受父權壓迫的處境 、或由女性出發點關懷社會問題的努力,這些都成為女性搖滾藝人的使命,換句話說 ,正如《搖滾寶貝》片中訪問到的作家 Cathy Che 所言:「女性搖滾樂手扮演著為 女性主義擎著火炬的角色。」

①①這樣的角色,當然和女性主義本身的發展趨勢息息相關;在女性主義已成顯學、 同時也開始步入大眾日常生活的此時此刻,女性搖滾和女性主義的關係,可說是愈趨 緊密;不過,除了息息相關之外,女性主義和女性搖滾,卻同時也都面臨了一些問題 。

◎終於走出學院的女性主義

①①想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或許還得先回到女性主義的源流;作為一種學院思想, 布爾喬亞、馬克思主義、激進主義、後結構女性主義等名詞,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然 而對普羅大眾來說,除卻這些流派以及本質、反本質的論調,女性主義卻似也可化約 成一種反壓迫的社會運動──而這個反壓迫運動所指涉的對象,佔了全球人口總數的 二分之一,牽涉層面遍及各個社會角落,無論政治、經濟、教育,乃至每個人的日常 生活,都脫離不了女性主義的詮釋方式;自六○年代,女性意識正式以社會運動的型 態覺醒以來,這樣的過程便一直在延續著,直到九○年代,已可以說是盛況空前。走 在路上,隨便找個普通的國中女孩來問問,她就算不知道有「父權」這種女性主義理 論中極基礎的名詞,但也極可能瞭解「重男輕女是落伍的觀念」、「女生跟男生應該 享有一樣的權利」。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們擁有良好的兩性教育;這只能說是女性主 義在媒體上的強烈發聲,加上商品化的意識型態化約,讓即使是一個教育水準低落的 女子,都能有片面的「女性自覺」。

①①在《搖滾寶貝》一片中,費城藝術大學的教授 Camille Paglia 表示「女性主義 已由學院理論轉向流行文化」;此種流行文化,雖可說是根基於後現代的多元性、歧 異性,但同時也證實商業力量的沛然莫之能禦──對流行文化的產製者而言,女性主 義的「日常生活性格」,正為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商品定位基礎概念──人人得以理 解、人人得以相關、人人得以在乎。還有什麼是比這個更好的行銷策略了?為此,女 性搖滾受到了唱片公司的重視,購買女性搖滾歌手唱片、吸收其中女性意識的,也多 半是女性消費者;相對地,女性主義也得以走出學院、確實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並取 得主流地位。

◎我玩的是搖滾,你也可以叫我寶貝

①①然而,和商業結合而趨於主流的女性主義,卻也免不了有許多弔詭之處;在《搖 滾寶貝》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相關討論,諸如 Camille Paglia 談到瑪丹娜( Madonna )時,宣稱在某方面女性搖滾必須感謝她開創的先河──雖然瑪丹娜的音樂 成就始終不為正統搖滾所承認、頂多只是歸進流行音樂的範圍中,但她當時以驚世駭 俗形象演唱的 「Material Girls」、「Open Your Heart」、「Justify My Love」 等歌曲,雖稱不上披荊斬棘(這些歌曲使她名利雙收、大享其成),但確實也為女性 的性主動、身體魅力愉悅做了相當具開拓性的突破:而後,暢談女性性經驗、在兩性 關係中採取主動角色,都成為女性創作歌手的重要題材;而女性歌手的打扮也無須中 性、邋遢、不假修飾,男性為女性定義出來的「美麗」、「性感」等標準,反過來在 此時變成了女人控制男人、在兩性遊戲中獲上風的利器。

①①或許有人質疑這樣的動作是向性別主義(Sexism:意指男女各有其天生特質,理 當服膺而行之,不應逾越)靠攏的反挫,但事實上這也是女性主義中一個經常引起爭 議的論點:究竟女人的所謂「女性特質」應否存在?女性特質究竟是經由父權社會壓 迫所建構出來的,還是女性本身就有的主體性?

①①學術上的爭論姑且不議,至少對購買瑪丹娜唱片的許多年輕女性消費者而言,「 性感」、「美麗」確實是她們喜歡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如今能拿來反制塑造出它們的力 量(即男性),那又何樂而不為呢?而且,瑪丹娜揭示出更重要的意義是:這些特質 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還是在女性自身的愉悅啊。《搖滾寶貝》片中記錄了瑪丹娜 「Justify My Love」MTV 中大受爭議的場面:她走入一個詭異的房間,和許多種族、 性別的男女共同享受性愛,最後離開房間,一面緩步奔跑,一面喜不自勝的心滿意足 表情令人印象深刻無比。

①①這樣的過程同時也彰示了搖滾樂對性∕性別觀念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在英國文化 研究巨擘Simon Frith探討流行音樂社會意義的著作 《 Performing Rites 》一書中 ,便提到搖滾樂節奏中顯而易見的性意涵,以及現場演唱肢體語言對性的指涉;這樣 的觀點挪移到女性歌手身上,除了瑪丹娜展現出的性愉悅主動權之爭以外,更在《搖 滾寶貝》片中,拓展為女性經驗的種種層面:探討個人遭受強暴過程、進而促成「全美 反暴聯盟」(RAINN)成立,保障受害婦女權益的 Tori Amos 可為一例。

①①在歌曲中自陳雙性戀身份的 Ani DiFranco 也赫赫有名。根據 Ani DiFranco 在片中的說法,在她歌曲中的「議題」如墮胎、性別認知、兇殺等,「其實都不是議 題,那是我的生活!」而「我的性別告訴我該看些什麼、想些什麼」,這種自發性的 女性意識覺醒,加上對生活的實際省思,正可說是九○年代女性搖滾的最佳寫照。

①①同時,《搖滾寶貝》片中也呈現了一些不僅在音樂方面具前瞻性,在造型、行為 上也同樣離經叛道的女性歌手。最為眾人所熟悉的,應當就是面貌姣好卻理著大光頭 、曾公開撕毀教宗照片、參加葛萊美獎頒獎典禮時身穿上書「FxxK」字樣 T-Shirt、 拒唱美國國歌的 Sinead O’Connor ,在片中暢談其女性創作理念。英國新進女團 Kenickie 中身材豐滿卻做性感裝扮的女團員,也極具突破意義;而 Skin 合唱團的 主唱 Skunk Anasie 更具特色,身為黑人的她,理著一個大光頭,在MTV 的表演中性 別顯得極其撲朔迷離;而Skin樂團充滿叛客的音樂,也在她激昂嘶吼的唱腔之下,引 領出相當程度的憤怒 、侵略性的力量,更可說是九○年代搖滾樂自「暴女風潮」( Riot Grrrls)以降最值得一書的特質。

◎後期資本主義的詭譎局面:商業化的女性主義?

①①然而,若說九○年代的女性主義處於百花齊放的豐收階段,後資本主義的商業化 運作體系卻也免不了要插上一腳,造成一種令女性主義者頻呼弔詭的局面。根據美國 唱片公司的估計,九○年代裡,女性搖滾樂消費者已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以上,這在一 向由男性主導的市場中,是根本無法想像的局面;這當然和女性搖滾藝人的崛起有很 大關係:女孩子們「終於」聽到有人唱關於她們生活的歌曲;挾著流行文化強大的感 染力,她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接受這樣的音樂呢?

①①然而,過與不及都會有問題,當女性市場開始受到重視、女性藝人出頭天的同時 ,將「女性主義」化約成一種媚俗、簡化的商品賣點,自然也在所難免;最顯著的例 子可說是高唱「Girl Power」的英國團體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了。

①①這五個年紀不過十幾歲的女孩,在唱片公司利益著眼點下結合,靠著暴露衣著、 姣好身段吸引觀眾注意,以年輕貌美當作本錢,高唱的「女孩力量」非關女性意識的 覺醒、非關女性自身的愉悅、非關男女平權,頂多只能說是反向複製了父權對女性的 壓迫;在所謂的「Spice Rules」中有如下字句:「 If you haven’t got it, fake it; if you want it, get it」。這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甚至鼓吹虛 偽以對的信念,和時下Y 世代極度缺乏社會關懷、過度膨脹自我的特徵,可說是不謀 而合,而團員完全缺乏藝術素養或音樂創作概念、純粹淪為表演工具的本質,就更不 用提了。《搖滾寶貝》片中援引了 Elizabeth Wurtzel 充滿諷刺意味的 “Bitch” (1998) 為證:「 These days / Putting out one’s pretty power / one’s pussy power / one’s sexual energy / for popular consumption / no longer makes you a bimbo / it makes you smart 」。把性感拿來當作商品喊價,在這個後資本 主義的時代,沒人會當妳是婊子,只會覺得妳很聰明。(這倒使人不免想起港台女星 的寫真集熱潮了。)

①①在 Ani DiFranco 的眼中,女權經由辣妹合唱團的踐踏,顯得像個無意義的標籤 ;「如果世界是個安全的地方,她們可以這麼做;但很遺憾世界並不安全」則指出女 性創作歌手除了追求平權外,也不斷唱出受壓迫狀況的深層意義。

①①然而很可惜地,辣妹合唱團的歌迷,絕對遠比 Ani DiFranco 、 Tori Amos、 Sinead O’Connor 要來得多;男人或許喜歡看五個辣妹舞動幼嫩的大腿,卻絕對不會 在乎她們唱了些什麼(女人唱的?根本不值一聽!);而欠缺女性自覺的小女孩們, 努力模仿辣妹的裝扮、希望引起男孩注意,「獲得成功」,卻不知道如果兩性之間不 懂得正確的互動與尊重,她們所面臨的,可能是種種充滿致命傷害的深闃陷阱。

◎小結

①①女性主義有沒有勝利的一天?事實上,就一個議題而論,九○年代以降,女性主 義∕女權運動似乎已確實地在社會與傳播媒體之中取得了主流地位;然而正如其理論 自身的爭議,在實踐過程中,女性主義所面臨到的困阨、被扭曲的面相,也可說是前 所未有的的多。無論是曾企圖槍殺 Andy Warhol 的 Melanie Solonus 主張「乾脆殺 光所有男人」、女性絕對優越論的「SCUM」,或是坊間瘦身美容中心標榜的「女人的 自信」,每一種表象所包含的深層意義,都極引人思考。而在人類確能建立一個兩性 平權、互重互愛的社會之前,透過搖滾樂的抒發方式,似乎是最有效的了。

①①最後,想引用一段話:根據亦咸在搖滾客上刊載的「女性主義與搖滾女歌手」一 文,具有女性主義意識的女歌手所面臨的挑戰,大約有下面幾點:

①(1) 她要證明女性在這個純粹父系的搖滾圈中也能立足。
①(2) 她要擺脫女人是一個性物 (Sex object) 的形象。
①(3) 她要突破家庭的壓力。
①(4) 她要挑戰社會對女性既有的傳統道德束縛。
①(5) 她要有真正的音樂成就,她要證明她不僅是個女性先鋒,還是個音樂先鋒。

①①看完《搖滾寶貝》之後,我們會發現:在九○年代,女性搖滾歌手要面對的問題 ,可說是益發複雜化──除了最早被提出的性別角色定位之外,商業化對女性議題中 心思想所造成的偏頗,也相當值得注意;這種種問題不但凸顯了女性自身的困境,同 時也成為女性主義未來最值得思考的挑戰;在下一個千禧年將臨的此時此刻,以《搖 滾寶貝》作為一個起點,檢思女性透過大眾文化爭取社會地位的種種面相,應該是極 其必要的一件事。

本文作者:楊久穎  筆名:Join
自由文字工作者,著有:《搖滾尼希利》(萬象出版)
長期從事音樂、電影評論撰稿及文學創作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