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妻不是夫妻

by 張瀞文

在海寧格老師的發現中,父母對孩子的給予是天經地義,孩子接受父母的給予也是天經地義,父母給予,孩子接受,這是愛的秩序。

夫妻的關係則是施與受的平等,必須是平等,也發生有來有去的施受之間的失衡與平衡,正向與負向的關係、堅固與虛弱的伴侶關係就在這其中建立起來。

但是夫妻之間的施與受的平衡不是看表面上經濟或是生活上的付出,真正的施與受的狀態只有夫妻二人能暸知,這些狀態包含經濟、生活、心靈的彼此支持或是傷害,但是很多時候連夫妻本身自己都不暸知,只在支微末節之處爭吵。

譬如傳統上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女性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接受者,妻子給予丈夫的可能多過丈夫給予妻子。現代的雙薪家庭,妻子給予家庭甚至更甚于丈夫給與妻子,大部分的家務與育兒責任依舊是女性承擔較多。

然而有些夫妻關係的內在實相並不是真正的夫妻關係。有的彼此將對方當作是父母的替代者,有時候是單方面將配偶當作是父母的替代者。

在家族系統中,母親對孩子的給予是天經地義,所以當丈夫將妻子類化為母親,就會自動認為妻子的付出如母親對自己的哺育一般的天經地義,接受妻子的給予時還會反報孩子似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Photo by didi_wu
Photo by didi_wu

因此,若是丈夫把妻子當作是母親的替代品,會出現一種隱藏的狀態,認為妻子所給予的是理所當然;而自己對妻子做出給予時,會出現某種計較、耍賴等孩子的情緒。當妻子對丈夫有所要求時,通常都是承擔責任的要求,將常被拒絕,甚至丈夫會直接說他做不到。這些反應顯示丈夫可能把妻子當作是母親的替代,當這種狀態發生時,丈夫在承擔成年又已婚男子所必須承擔的責任時,就會出現困難與抗拒,導致關係出現危機。此時,夫妻並不是夫妻,而是「母親」與「兒童」的關係,在此用兒童而不是用孩子,是因為丈夫的行為如兒童,但是丈夫並不是妻子的孩子,妻子也不是丈夫的母親。

妻子若是將丈夫當作是父親或是母親的替代,也是會有相似的反應,治療師會發現妻子對丈夫的抱怨語句如同抱怨父母,表情如同一個兒童。

不是夫妻的夫妻很難用正常的方式去介入諮商,因為似兒童那方的抗拒力道太強,並且拒絕去認知與承認自己的狀態,總是不斷說不明白或是否認或是辯解,典型的說詞包括:我真的不明白(那誰會明白呢)、我不是那個意思,你為何要那樣想(但是問他是什麼意思,他也不能解釋)、我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跟那女的上床(是被昏迷了,都是那女人的錯)、我只是說氣話,你又何必這樣想(要別人不要那樣想,他為何要先那樣講?說來說去,都是原地打轉)、我都已經忘記了,你怎還計較(昨天的事情這麼快忘記,名嘴節目看多了,最後總是能說成是別人的錯)等等。

不過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承認自己在配偶之前是兒童而不是成年人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

另一個難處是不願放棄所把持的心理狀態,似兒童這方不願意放棄此狀態,另一方也不敢放棄,覺得有罪惡感。因為放棄一個如兒童般的配偶比放棄一個暴力配偶更加艱難(這種配偶也不會犯大錯,不過是如兒童一般)。

若是不願意放棄此心理狀態,關係就無法調整為兩個成年男女平等夫妻關係,這樣的關係是令人疲憊的,我指的是如父母的一方非常疲憊,這方將長期處於能量耗弱狀態,像是長期提供血液給吸血鬼,如兒童的一方卻永遠也不可能成長成為成人,基本上這是雙輸的局面。

海寧格說:「要追尋幸福,必須要放棄某些東西,這使人感到恐懼,卻能邁向更高層次,即使要脫離某些親密的東西,卻能與更偉大的領域聯繫。」

最高層次的夫妻關係是攜手並進,一起與更高層次的能量連結,放棄某些低階的欲望與連結是必要的。

若是被要求如父母的一方已經無法再承擔此角色,放棄此親密關係所給予的某些身分與連結也是必然的。

放棄之後,如兒童的一方才有機會變成成人,雙方才可能雙贏,或者至少有一方是一定不再被耗光。

孩子要能離開父母,才可能完成成年的階段任務,之後才成就能榮耀父母的能力,如兒童的伴侶也是一樣,必須要徹底離棄以伴侶替代父母的欲望才能真正成就親密關係的成長。

(作者為OMaroma身心靈合一學院負責人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