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妳真讚!
by 施又熙
女兒並沒有特別愛讀書,但是對於畫畫都是一直相當執著,而且她最愛的就是信手塗鴉,拿起一張紙一枝筆就可以天馬行空。
很多朋友總是對芃芃的畫讚不絕口,特別是她總可以精準抓到被畫者的神韻與特色,每每讓收到畫的人拍案叫絕,儘管只是塗鴉畫,也讓人喜愛。今年八年級的芃芃,重拾兩三年前畫衣服的工具,開始以家裡領養的三隻貓為題,畫了一系列的「3Cats」T恤做起生意,倒也幫她攢了不少零用錢,不過,更重要的應該是獲得被肯定的喜悅。
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
於是,很多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愛畫畫?每次我都告訴他們,這問題也許應該換成如何讓孩子有自信來得更為恰當。
其實女兒小時候也是經歷過很可愛的亂畫階段,重點是我們是否可以忍得住,不要亂加評論,甚至動手用我們被污染過的心靈幫孩子的畫改東改西?
女兒從出生後到小二期間,我們一直住在新北投,由於只有兩母女,所以每週我倆都會到大葉高島屋去晃晃,讓芃芃在玩具樓層畫一張玻璃彩繪。我們搬離北投前,最後一次去畫玻璃彩繪,專櫃阿姨還笑說她真是看著芃芃長大的,當然專櫃阿姨也看見芃芃在畫畫上的蛻變。
如果大家去過百貨公司的玩具樓層,就會了解我所謂的玻璃彩繪,通常是一個小小的專櫃,有各種不同的圖案讓小朋友(或大人)選,圖案上面只有黑色線條,小朋友要用現場提供的特殊顏料填滿空白處,最後,專櫃阿姨會幫小朋友清理一下溢滿出來的顏料,送進烤箱裡面,15分鐘之後就可以完成取回,返家背面沾水即可黏貼於玻璃或是冰箱上。
這個過程很簡單,但是在現場,我們可以看見每個家長不同的個性,絕大多數的家長,而且幾乎清一色都是母親,總是會坐在小朋友旁邊,對於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斤斤計較,像是應該使用什麼顏色?要擠多少顏料?溢出來要責備,太少也要責備,小朋友每選擇一個顏色都要先經過母親同意,甚至,連要選擇哪個圖案也都要經過家長同意。
到底,畫畫的人,是誰呢?
當我們對孩子說出:「這個顏色不對」的時候,是誰教育我們如此僵化?天空一定要藍色,臉一定要肉色,太陽一定要紅色呢?如果我們關心生活的每一刻,真的欣賞過天空、樹木以及每個人,那麼我們必然可以發現,原來,天空不只是藍色,樹幹跟樹葉不必然是咖啡色與綠色,人,也不會只有肉色的皮膚,我們竟然從孩子第一次拿起畫筆的時候,就在強制他們接受成人世界的狹隘與偏見。
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欣賞一下孩子的畫,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看見的是我們所一直忽略的綺麗世界,從孩子的眼睛,天空是變化多端的藍,太陽從黃色到紅色,樹葉從綠色到咖啡色,樹幹也會從棕色到灰白色,而人,也會因為穿著衣服的不同,因為光影而出現更多比膚色更多的色彩,遑論不同的人種而出現巨大的差異色彩。
而我的女兒呢?
她在學齡前特別愛彩色的臉,對她而言,每個人的臉都是彩色的,我也由著她去,每次坐在百貨公司的玻璃彩繪前面,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坐在一旁等她畫完,這期間,不管她選什麼圖案、用什麼顏色、甚至顏料溢出來,淹到另外一個著色區塊我也無所謂,我的工作只是帶給她一件圍兜,避免沾到身上的衣服,然後在她畫完叫我看時,來上一句:「好漂亮!第一名!妳最棒!」然後把作品交給專櫃阿姨,由她收拾殘局。
每次女兒因為受到讚賞而發光發亮的臉龐都讓我感到幸福異常,但是,往往一旁也會投來其他家長不敢置信的眼光,總是讓我心裡大笑不已。這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每一個顏色跟線條錙銖必較的家長,怎麼能夠接受我對孩子玻璃彩繪上五顏六色的臉色大加讚嘆呢?但這是我跟孩子之間的互動,是我要給孩子的自信。
況且,到底誰畫的才是正確的呢?
藝術,應該用「正確」兩個字嗎?
芃芃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直相信她畫得非常好,誠如我每次說的「好漂亮!第一名!妳最棒!」直到上了幼稚園之後,某個週末我們又去高島屋,這次她的彩繪娃娃臉上已經不再是各種顏色混雜,而是粉紅色,當下我也沒問,一如既往地稱讚她畫得好極。
隔了沒兩天,我回到家發現冰箱上那些五花八門的彩繪作品都不見了,我才問孩子,那些畫呢?芃芃嘟著嘴說,「收起來了!媽咪,妳都騙我,妳以前都說我畫得很讚,可是原來大家畫的臉都不是我畫的那種顏色啊!」
顯然入學之後,大概被老師或同學指正了,不過我仍然是一副悠哉遊哉的樣子,「是嗎?但我覺得妳真的畫得很讚啊,難道妳不喜歡自己畫的顏色嗎?」
「喜歡啊!」
「所以我覺得妳畫得很讚!」我由衷地回答女兒。
孩子從此當然就步入了社會化的模式,必須開始接受不同的意見,她的生活裡面不再只有我,而是開始有老師與同儕,這是不可避免的歷程,我們既不必也無能逃避,但是我相信也不需要為過往我們的讚美做出任何理由,因為藝術,沒有所謂正確與否,藝術,是一種美麗的經驗。在這個成長的道路上,我帶給女兒的是自信與美麗的養成,女兒也許偶爾會遭受挫敗與打擊,但因著我的讚美,她會記得自己被肯定的正面力量,做為一個母親,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至今未曾後悔的。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常務理事,個人部落格:看了.就愛了)
想讀又煕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