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短片教育誰?
by 林秀怡
連著好幾天都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家庭暴力的宣傳短片,一方面慶幸政府單位對家庭暴力防治宣導的重視,另一方面又為宣傳短片的內容傻眼。短片裏的女主角不 斷地抱怨先生的遲歸、賺的錢不夠多,同餐桌的小孩面露無奈狀,丈夫更是相應不理的看報紙或是電視,再不就是乾脆用枕頭摀著頭部。片中的女主角似乎生氣到了 極點,拿起盤子砸向先生後,只見丈夫的手用力握拳,盛怒之下才出手打人。在短短40秒的短片裏所呈現的是,其夫的暴力行為來自於對太太嘮叨跟歇斯底里的反 彈,餐桌下用力握緊的拳頭及在床上緊摀著耳朵的一臉不耐,更是明白的表示出了動手施加暴力行為的原因來自於「忍無可忍」的憤怒。
同樣地,在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所印製的傳單中,也看見一份寫著「打他—因為不再忍氣吞聲」聳動標題的印刷品,其中充滿寫著嘮叨或是精神威脅跟嘲 諷的小紙條,大剌剌的寫出「不管你是基於無奈,還是一時氣憤而痛快發洩,打人的行為……」,再一次又把暴力歸因於「忍無可忍」或「逼不得已」的條件下才會 發生。
婚姻暴力的原因有許多,根據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社工員的統計資料顯示,大多數的問題來自於觀念的偏差與扭曲,傳統觀念裡認為老婆是丈夫的財產,丈夫有管教的權力,所以許多家暴的施暴者在觀念扭曲下,認為對家庭內成員施暴是應該且自然的狀況。
透過這樣的文宣品,我們看不見家庭暴力防治的宣導,只是父權文化的再製;表達出來的意圖不是家庭暴力本身就應該被禁止與杜絕,而是在「一時衝動」的暴 力後必須面對法律處罰,因此必須讓人停止暴力行為;換句話說,這樣的宣導短片跟文宣品對於觀念的改正上非但沒有助益,反而是開倒車的負面宣傳。
因為妻子嘮叨而動手打人,再製了傳統觀念中妻子應該被管教的扭曲觀念,再一次的把暴力包裹在「忍無可忍」的正當性之下,為暴力行為開罪及模糊焦點;也 把法入家門杜絕暴力及保護受害者的觀念,扭曲成透過法令干涉家務事。更容易讓人覺得似乎女性天生就是歇斯底里的,只會碎碎念的負面形象代表,看了這樣的宣 導短片,恐怕只會令一些觀念早已扭曲的人更認為家庭暴力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樣的女人天生就欠揍,而將家暴法視為讓他們綁腳綁手的奇怪法律,非但無助 於家庭和諧,還是破壞家庭和諧的幫凶。
兩性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束縛男女最烈的壓力,在影片或文宣中,可以看見丈夫的角色依然是被要求是剛強且養家活口的刻板印象,遇到不 如意時就動輒以暴力來發洩,而女性的角色就被定義為歇斯底里、囉唆等負面角色,只會抱怨卻不事生產,對於丈夫不體貼及包容。
事實上,現代雙薪家庭日漸增多,養家的角色早已不再完全是由男性負責,而是兩性共同分擔,兩性也同樣肩負著工作職場的壓力,甚而女性還必須面對較男性 更多的壓力及不公平待遇,像是職場性騷擾、同工不同酬、就業歧視等現象在女性就業中也是常遇到的困境,因此,用壓力或煩心來正當化暴力行為的發生,只是一 種找藉口的脫罪刑為。我們都知道,任何人都不能因任何原因對其他人的身體或精神造成威脅及傷害,那是件不合法且被譴責不該發生的暴力行為,可是當場域移入 家中後,面對家暴事件的處理上,我們卻常用眾多理由合理化暴力行為的產生,還去檢視受暴者是不是有錯才招致暴力行為的產生。
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是家庭暴力防治推動的中央機構,如果連這樣的機構所認同的家庭暴力概念,還停留在傳統思想定位下的兩性關係及父權思想,我們如 何期待下層地方機關或其他相關單位在推行家暴防治觀念的角色扮演上,能提供受暴者更多的協助?當婦女團體致力於推動兩性平等,期待兩性教育及性別角色刻板 印象打破的同時,具有公權力及推動性應該最強的政府機關的作為卻讓人錯愕及不可置信。
今年六月分,政府機構大聲疾呼要做好家庭暴力的防治工作,高喊「法入家門」的口號,並且驕傲的宣稱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訂立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國家,信心滿 滿的宣示要杜絕家庭暴力;堅定宣示的餘溫猶然在耳,正慶幸著政府單位終於正視家暴問題時,家暴委員會卻推出這樣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及震驚的宣傳品,對於所有 關心家暴事件者來說,不啻是潑了一盆冷水。有這樣的短片問世,令人開始對家庭暴力事件的處理捏了一把冷汗,也反映出政府機構對家庭暴力的長期漠視及觀念的 有待澄清。
我們要求政府單位必須更重視家庭暴力事件的處理及宣導工作,讓家庭暴力能夠真正杜絕,政府官員必須花更多心思正視家庭暴力的嚴重性,多充實兩性平等觀 念及相關知識,以做出符合現況又能達到宣導作用的文宣品,不要再把刻板的性別角色枷鎖複製到下一代的思想裡,否則僅是浪費公帑且讓家庭暴力的防治工作更難 推動與落實。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9月3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作者為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人身安全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