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性別結構前,看見男子氣慨的多元與異質
by 游政韋
「男孩子在比較都市、城市可能30歲、35歲沒結婚,那種非常大的壓力就來了,就蜂擁而至。那你如果說在鄉下、比較鄉下的地方,你可能一服完兵役25歲,大概25歲左右沒結婚,男孩子沒結婚,就開始了,是不是玻璃?是不是gay等等,這些話通通都出來了,那種壓力逼得你不得不去結婚。」(受訪者)
既有的性別論述裡,男性時常與父權的性別結構畫上等號,成為性別運動挑戰甚至仇視的對象。然而,男性在性別不平權的社會結構中同樣遭遇性別壓迫,背負著來自於社會、家庭、伴侶加諸的期待,而這些期待往往源起於性別刻板印象與角色。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簡稱婦援會)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發現男性鮮少現身性別運動中。每個人都願意理解性別平權的意義,並實踐終止複製性別刻板印象的行動,將可以使男性和女性都在追求性別平權的過程中得到自在與自由。
因此,婦援會在去年(2015)開始以團體的形式邀請男性探索性別經驗。今年「男人有話大聲說」的團體,同樣邀請了一群男性共同回顧成長過程中經歷到的性別議題。團體第一階段在七月中旬結束了,成員從各自的幼年開始回顧,暫時脫下長年被社會期待所建構的「男子漢」盔甲,看到每個人生命經驗中不可承受之輕。
在進行「男人有話大聲說」之前,婦援會陸續舉辦過男性的社區團體、焦點團體等活動,逐步地在多個場域和議題中開啟對話。今年初所進行的訪談,許多成員分享到自身對於社會期待與刻板印象的無奈。如一位受訪者曾如此表達著自己在過往生活中所承載的負荷:
「男人不能訴苦,男人不能掉淚。男人掉淚的情形就只有生離死別那種、那種很傳統的壓力其實還是存在在男性身上,你說是人家賦予我們的嗎?有時候不是,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這個壓力的,就像我就是自己給自己這種壓力,所以我一路上背了爸爸媽媽走了10年,臥床的病人10年,這種情形就是我自己給我,這這……沒有錯,外面有給我壓力,但是啊,我基於我男孩子好勝,所以我自己咬牙這樣撐了下來。」(受訪者)
男子氣概不一定只有父權宰制與壓迫的形式,男子氣概也可能會透過人、物、訊息、資源的流動相互影響,如社會期待也時常轉化成為自我形象認同的根源。當我們探討男子氣概時,應當多元的理解階級、族裔、年齡、認同等異質性的變數,都會使男性各自展演著不同的男子氣概。
在年初的訪談中,一位受訪者建議婦援會就以「男性有話大聲說」為題,反應男性也期待可以被聽見。婦援會辦理男性團體的初衷,便是邀請男性探索及意識到男人究竟如何被社會建構?在反轉性別結構之前,我們先要看見男子氣概的多元與異質,除了展現不同主體之間的差異,也時常出現個人經驗中的矛盾及落差。這也是我們透過男性團體所進行的覺察與反思,不只是說,也在聽著、想著。期待在邁向解構性別壓迫之際,不同的世代及不同處境的男性在團體中交流激盪著。
(作者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研發部專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