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性別平權,並非製造兩性的對立與競爭

by 李沛峮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簡稱婦援會)在去年(2015)開始以團體的形式邀請男性探索性別經驗。今年「男人有話大聲說」的團體,同樣邀請了一群男性共同回顧成長過程中經歷到的性別議題。團體主題設定了童年、校園、職場和親密關係等,試圖探索男性在這些生命經驗中的性別議題。團體開始後,成員分享各自參與團體的原初期待,有人關注「男人」,有些成員則期待在團體中「大聲說」,兩種不同的參與動力,是個有趣的現象。

有趣的公廁。photo credit:flickr@Joel Telling CC BY 2.0
有趣的公廁。photo credit:flickr@Joel Telling CC BY 2.0

我們觀察到,個別成員分享生命經驗時,可以連結到性別議題的狀態與程度很不一樣,團體中常討論的性別差異、性別分工、親職與家庭角色等主題,部分成員可以很細緻的連結到性別的觀點,但有的成員則將這些議題視為是融入在生命經驗中自然而然的傳統與文化規範。我們發現這兩種差異反映出成員對身為男人的定義與認知是不同的。

重視探討「男人」因素的成員,期待大家可以透過性別的觀點討論分析當前男性的處境。他們認為,團體內的討論層次若僅止於個人生命經驗的探索與分享,而沒有性別議題的批判討論是可惜的。不過他們也同意生活中「無處不性別」,任何議題都可以從性別觀點切入討論,爬梳生命經驗的主題也許一開始並不符合他們的原初期待,但團體中的對話,讓他們也有意外的收穫。

另一方面,想要「大聲說」的成員們則帶著明確的生活困擾來到團體,他們認為也許可以在男性團體中,得到認同與支持,甚至從其他男性成員的生命經驗中得到解決之道。在抒發生活中的壓力與張力之餘,也發現生命中有太多苦悶的事情,而且不一定有解決之道。

那麼男人到底在團體內都說了些什麼呢?雖然我們曾經設定某些團體主題,然而團體開始後也隨著成員的需求修正調整,10次團體的討論焦點,意外的圍繞在一個主題上:家庭與親子關係。

由於團體成員的年齡差距甚大,從30歲到70歲,不同世代的成員分享家庭與親子關係的經驗,意外地使成員藉由擬親屬關係(尤其是父子關係)的投射,對於父執輩或子執輩的處境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悟。但擬親屬關係的投射也刻板化了成員自身與彼此之間的狀態,限制了成員擴充性別議題討論的寬廣度。

當我們想要帶領團體成員釐清個人困擾背後的種種性別迷思時,使其領會每個人都是性別框架下的受壓迫者,生活中發起個人行動,將可以產生集體力量鬆綁性別框架,有助減少性別結構對個人帶來的限制,讓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更自由自在。卻也因為家庭與親子關係仍然是多數成員每日生活中迫切面臨的議題,討論時較難深入探討與性別相關的根深蒂固思維,是達成團體目標時遇到的限制。

然而婦援會特別想在團體中表達的信念是,帶領男性理解追求性別平權並非是兩性對立與競爭的議題,不論任何性別,都有權利依照自己的個人特質,發展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共存並自處。這是這期男性團體結束後,我們最想和成員們分享的結論,也是接下來我們期待更多男性可以繼續和婦援會在未來的男性團體,一起往前邁進、成長的目標。

(作者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專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