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幼兒園家長:幼小銜接,給予孩子較多的空間和時間

by 闕依柔

幼兒園為孩子從家庭踏入群體社會的第一個場域,面對各式幼兒園,家長謹慎考量、仔細評估,期望為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理想的幼兒園。當家長選擇幼兒園時可以回頭思考一下,3到6歲的孩子需要擁有什麼能力,得以讓他/她順利面對小學與往後的人生階段。除了注音、雙語和才藝教學,是不是還有其他選擇?

面對開放式教育,家長往往都會擔心,未來孩子會不會跟不上?會不會不能適應?

本次我們邀請重慶非營利幼兒園畢業生的家長來談談自己孩子就讀開放式幼兒園的經驗。

開放式教育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孩子,尊重其自由選擇的意願與能力。Photo by Enana Chang

開放式幼兒園學什麼?

詢問畢業生的爸爸媽媽當初選擇幼兒園的考量是什麼,除了考量老師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活動空間與整體的環境外,「我來參觀也跟園長聊了一下,理念是相近的,因為有些幼兒園很制式就是教你寫字,或是數學,有的幼兒園甚至還有考卷寫,我不需要我的小孩在這麼小的時候接受這些東西,我希望他們在遊戲中學習或是團體生活,或是教他生活該會、該注意的事情。」子宜媽媽提到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習寫字和數學,這個與許多家長截然不同的觀念。

原來除了注音、數學和英語,幼兒園也有其他的選擇。兩個女兒畢業後,每週仍然回來說故事的思婷爸爸,進一步分享他認為幼兒園時期應該學習的東西,「幼兒園應該學會怎麼樣交朋友,發生衝突時怎麼處理?怎麼處理你的挫折、情緒?像是朋友不理你時怎麼辦,美術作品無法完成時怎麼辦?怎麼處理、接受挫折?對於國語有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像是背包拿掉一個還剩多少?但學習不用這麼重視」。爸爸媽媽提到的考量與期待正是他們當初選擇開放式教育幼兒園的原因。

開放式教育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孩子,尊重其自由選擇的意願與能力。孩子一早進入園所即為學習的開始,每天大肌肉運動,訓練孩子的體能;各學習區操作,讓孩子以遊戲的方式學習;餐點時間更讓孩子嘗試舀飯菜與打掃環境,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老師從中協助、觀察,規劃不同的遊戲、活動,逐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溝通與協商、進而關心周遭的能力。

讀了開放式教育幼兒園有沒有符合家長的期待?小孩展現了甚麼能力?妤妤小班時就可以不包尿布、中班會自己折棉被和衣服。子鈞和芷瑜的媽媽也分享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上小學後,還獲得「勇於發表獎」。另外觀察力和創造力也很不錯,孩子經常利用現有的材料進行遊戲,不侷限於現有的玩具。就連畢業典禮也不同於一般幼兒園重表演性質,而是聯合想出一個故事或是自己向親友介紹於幼兒園完成的作品。談起這些能力,爸爸媽媽臉上展現了開心又欣慰的表情。

這些畢業生家長,至今仍然回來擔任志工,協助園所運作。他們的孩子在開放式教育中成長、學習,他們也回來照顧其他的孩子,一起讓園所更好,希望讓更多孩子與家長認識開放式教育。

家長的擔憂:幼小銜接

幼兒園進入小學,代表從非正式教育進入正式教育階段,幼小銜接即為兩階段的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孩子面對環境、學習內容和社會關係等許多改變,不僅孩子需要重新適應,家長也會因此產生許多擔憂。

開放式教育尊重孩子自由探索,讓孩子於遊戲中學習,然而在強調學業成就的台灣,卻也可以理解家長存有顧慮,怕沒有提早接觸小學相關學科,上了小學會「輸在起跑點上」,無法順利銜接小學學業。讀開放式教育的幼兒園銜接小學會不會有問題?如何協助孩子進入小學?

當其他幼兒園都在學習注音符號、練習寫字,妤妤媽媽坦承她也曾經擔心,只有簡單的活動單會不會不夠,但與老師和園長談過後,了解時間還沒到,應該讓孩子多練習手部的操作,訓練小肌肉能力,之後再拿筆寫字,才符合孩子的身體發展。妤妤畢業後參加園所安排的正音班,進入小學後跟著進度學習,並沒有落後的情況。現在二年級的妤妤,還被班上其他家長稱讚字寫得相當端正、漂亮。

然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步調,不是每個孩子進入環境都可以快速適應,「妹妹他學會的時間比較久一點,大概三個月。姊姊一個月裡面就學完了。妹妹剛開始會有些擔心,但有一天就全部都會了,我覺得技巧就是念書,書裡面字旁邊都有注音,他數學也是,時間、時鐘的部分也是。但是,因為他的腦筋可能把握的部分,時間需要比較長,並不是因為幼兒園沒有學。」思婷爸爸面對孩子的學習選擇降低憂慮,從旁陪伴,給予孩子較多的空間和時間。

幼小銜接不是家長與孩子單獨面對的課題,需要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合作,建立管道促進彼此相互聯繫與會談,給予孩子支持與陪伴。訪談中,就有家長提到自己之後要參加園方舉辦的幼小銜接座談會,分享自己孩子進入小學的經驗。除了畢業生家長,也會邀請小學老師前來分享,讓畢業生和家長提前認識未來的學習環境與狀態,協助畢業生與家長減低緊張與不安。

這些畢業生家長的經驗可以提供目前正在選擇幼兒園的家長一些參考,孩子接受開放式教育進入小學並無銜接上的困難,也沒有學習落後的情形發生。幼兒學前教育應回歸孩子的發展需求,以適齡適性、統整不分科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成長,而不是讓孩子過早接觸分科教育。當孩子準備進入下個學習階段時,園所、小學和家長更需合作,相互交流、分享、支持與陪伴,協助孩子順利前往人生下個階段。

(作者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