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衣飾下成衣廠女工的哀歌

by May

以獸骨磨成的針,出現在全世界各地許多史前文化的考古發現中。人類穿衣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發展出織布的技術後,更成為女性歷史重要的一部分,多數文化裡,無論母系或父系,家內主要負責編織的都是女性。在台灣泰雅族的傳統裡,少年男性邁向成年、可以紋面的條件是馘首(打敗敵人並帶回頭顱),而少女得到認可為成年人的紋面條件,正是織布。

我們每一次的購買,都是一次價值觀的選擇。圖片取自減法生活網站

織布如此與女性的歷史盤根錯節,絲絲滲透進家庭的圖像中。古時,人們穿著母親縫製的衣裳,衣服本身就連結了母親的雙手。中文裡說「做女紅」指的便是針線活,包含了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等手工藝,與農耕並列農業時代最重要的人類技藝,是女媧教導人們的文明開端。時至今日,衣服已成為工廠量產的商品,女性依然是成衣行業的主力,然而,卻也同時成了受壓迫者。

1911年3月25日,位於紐約曼哈頓的三角製衣大廈(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起火(參考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奪去146個成衣工人性命,其中大多數為年輕女性。這是紐約市史上最慘重的工安意外,成衣工廠在成本考量下,多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盡可能地塞滿縫紉機和工人,又因主管不想讓工人有機會趁換班時溜出去抽菸休息,將門都上了鎖,於是偌大的工廠裡沒有一個能通行的逃生出口,上百名青春正茂、為分擔家計而在工廠上班的少女,就這樣命喪火窟。這起意外帶來了立法,建立了較完善的工廠安全標準,也促使了國際製衣女工工會的成立與發展。

然而隨著全球化的腳步,來到2013年4月24日,此刻成衣業早已大量外移到亞洲國家為主的第三世界。在製衣大國孟加拉首都達卡市,八層樓的成衣廠大樓拉納廣場(Rana Plaza)倒塌,造成1,127人死亡,另有約2,500人受傷,是孟加拉史上最大的工安災難,超過了2012年奪去117人性命、同樣發生於成衣廠的大火。據當地媒體指出,這座大樓在前一天就已被稽查人員發現裂縫而要求疏散。大樓裡頭有數家成衣廠,代工包含沃爾瑪(Wal-Mart)在內的許多外國品牌,主管階層卻告訴工人建築體沒有問題,要求工人隔日照常上班。罹難者超過半數為女性,她們和她們放在大樓內托兒所的孩子們,都在倒塌事故中喪生。

女性是成衣市場的主力,卻也成了受壓迫者。Photo by Hisu lee on Unsplash

貧窮的孟加拉靠著大量的歐美品牌服飾代工需求,賺取不算豐厚的出口利潤,這些大品牌卻多只在乎壓低成本,不確認工廠的勞動條件。成衣廠裡的孟加拉少女和婦女們,不僅工時長、薪資微薄,更有許多得冒著違章工廠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風險,縫製全世界中產階級身上華美的服飾。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孟加拉的縫紉機操作人員,一個月的工資大約在80到100美金之間,約相當於新台幣2,400元到3,000元。她們親手製作的衣服,通常自己一件也買不起。事實上,這些代工廠的利潤也十分微薄,例如H&M的孟加拉代工廠,淨利不到2.5%。

不只平價品牌,包括Armani、Ralph Lauren等中高價位精品,也同樣轉移生產線到孟加拉和其他工資較低的國家。若沒有消費者的抵制,幾乎不可能看見品牌主動要求代工廠改善勞動條件並確認執行情況。而這些血汗生產的衣服,一件一件都在我們每天走過的櫥窗裡展列著,有時被我們買下,有時妳的朋友拿著它們微笑說,今天趁換季出清6折入手,太划算了。

曾經,紡織是神授予人的文明技藝,是人不同於獸的存在表徵,而如今,這個產業卻吞噬了人。

兼顧成衣市場需求和勞工權益,是可能的嗎?試著想像,如果我們都買少一點衣服,每件衣服貴一點點沒關係,各時裝品牌的利潤也縮減一些,花少一點錢在廣告行銷,這並非不可能。當然,這絕非一蹴可幾,然而血汗成衣的問題如此嚴峻,我們必須記得——記得受苦與罹難的人們,記得每一次購買,都是一次價值觀的選擇。

(作者為減法生活編輯,本文同步發表於減法生活網站)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