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來自父母的陪伴與愛

by 蔡盧浚

近來許多新聞媒體,有許多關於塑身減肥、或是整形美容的報導,有些父母以「整形」作為子女考上大學的禮物、在韓國有「整形街」、有人因整形而導致殘疾甚至為此喪命。顯然這現象並非僅為一時的流行,而且顯露了社會中長久既存的價值觀。可惜,報導提供大眾注意到這個現象,但對於現象背後的心理因素,並沒有比較深入的探討。

期望受注意、重視、被欣賞、討人喜歡,並且付諸行動,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過度地注重外貌、身材,則可能已經有「自我認同危機」,甚或是「自我認同障礙」。

在人生的發展中,青春時期屬於「認同期」,在追求肯定、被認同的渴望的驅使下,除了以整形改變外觀,其他還包括以名牌物品裝飾自己、刺青、追求新潮流行、嘗試吸煙、使用迷幻藥、性行為等。當然,用功唸書、遵守規定等符合父母、師長、社會期望的行為,也是相同的原因。

對於「家有兒女初長成」的家長們,提供以下建議做為參考:

1.要讓子女發展自我認同感,應該避免用比較的方式,不要經常拿別人家的子女的表現,有意無意暗示子女他(她)們是比較差勁的。更要緊的是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前,批評或糾正她們的行為,應該在事後私下提醒。如果父母犯了錯,應該要試著向子女表達道歉。

2.成長過程中,青少年們希望擁有更多自主權。假如過度指導(嘮叨不休)、過度照顧、過度包容,會讓子女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永遠像長不大的小孩。或者予取予求的溺愛、不賦予責任要求,經常幫子女的錯誤行為的後果「收拾殘局」,子女就很難體會成人世界中,責任與權利是相對應的道理。

3.認同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不僅是「知道」就會懂。父母可能會忽略子女的困難,以「當年,我這年紀早就知道了」或「想當然爾」,或告知「這社會就是這樣」等方式看待子女遭遇的問題,或者不經意中否定子女的情緒感受。因此有些青少年常用沉默、不解釋、虛應故事的態度來「溝通」,父母應注意到這是代表「你不懂我」、「說了也沒用」,和以往親子溝通不良的經驗有關。除了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要了解子女也有有隱私權,不要強迫子女表達。

4.子女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更非情緒發洩的出口。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為理由,以罪惡感、愧疚感來控制子女,或者用子女對父母的愛來要求子女順從等,容易造成子女自我貶抑。

某次,在門診中,有一名少女獨自前來就診,對談中,少女說到父母認為她情緒很不穩定,常被父母指責她頂嘴、有時躲債房中不理人、注意力不集中,認為她可能有憂鬱症;經過進一步的詢問後,才發現少女對自我要求高、凡是希望做到很完美。加上父母的權威性比較高,由於少女在家中為長女,父母對她的要求也比較多,常常要求她必須順從長輩,忍耐、聽話,擔負照顧弟妹的責任,令少女很為難。少女挫折感大、長期自信心低落、壓力過大的結果,產生暴食症的現象,常常半夜會起床大量進食,一直吃到吃不下為止,之後又會忍不住以手指去摳食道,把食物嘔吐出來,對自己暴食的行為,有很強的罪惡感。

上述是個暴食症的案例,在這例子中,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當事人也有過強追求完美的傾向;另外,厭食症也常發生於青少年階段,典型的例子是因為身材遭受別人嘲笑,開始過度節食,超量運動,使用減肥藥物或瀉藥來控制身材;心理上對於自己可能過胖或體重增加會有強烈地害怕;此外,對於身材的標準會有不當的評斷,儘管體重已經太輕,低於一般標準,仍會否認事實或堅持認為自己是超重的;另外女性還會出現無月經的現象,以及營養不良的身體症狀。

認同期中,對於容貌、外型的過度在意,採用整形的方式,或者出現飲食障礙症,這些其實只是這階段的部分現象。舉以上的例子,是希望父母知道,父母也要不斷成長,才能陪伴子女走過青春期。只有了解他們,父母才有機會,將自己人生寶貴的驗,傳達給子女知道,讓他們免於被社會中不當的價值洪流所淹沒。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醫師)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