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校園中的女學生

by 鍾文婷整理

書名:校園中的女學生
作者:佩姬.歐倫史坦(Peggy Orenstein)
譯者:張馨濤
出版:女書文化

來自美國,一份針對兩性與自尊的全國性研究報告、一本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好書,能為台灣的兩性平等教育,提供什麼樣的經驗與觀點?女書店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的委員,蘇芊玲女士,和大家分享她的觀察與想法。

只不過是一個女生?

這幾年在台灣,有很多人非常努力,希望把性別的面向帶進教育這個場域,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他們性別平等的觀念。以美國為例,他們在1972年就立法聲明,教育系統裡禁止性別歧視。立法至今已三十年,到底他們的努力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美國民間團體AAUW(美國大學女性協會)其中的一個教育基金會,特別重視這個議題,為此做了很多深入的調查。當中有一個報告《虧待女孩,虧了美國》,內容是說,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裡,還在從事一種有性別差別待遇的教育,其造成的結果是,許多女學生的潛能沒有被鼓勵與發展,導致其聰明才智沒有機會貢獻給社會,其實到最後,吃虧的還是國家;而女學生個人在這樣的過程中,當然也非常地辛苦、不快樂。

報告中指出,性別的差異在小學階段情況比較好一點;一旦女孩子進入了成長的關鍵時期︰青春期(約是中學12-15歲),原本屬於女人所有的刻板印象就出來了︰女孩子要端莊、行為不可以逾矩,女生本來就是不擅於數理科,不擅於科技、電腦,只要乖乖地、行為不要變壞就好。然而,一個比較活撥的女學生,在同學間得到的可能不是稱讚、欣賞,而是負面字眼的嘲笑、辱罵。這個關鍵期對女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她們的自尊、自信在那個時候開始降低,和男生有明顯的差距,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女生」,可能做不來許多事等等。

美國社會一開始的普遍反應是︰我們怎麼可能去做這樣的事情?一位記者珮姬歐倫史坦(Peggy Orenstein)在看了報章雜誌的報導後,決定針對八年級(國二)的學生,做更深入的探討。於是她與AAUW 取得合作,花了一年的時間,將觀察、訪談的內容一一對照報告中的結果,最後發現,情形確實如此。接下來,她用一種生活化的敘述方式,把她在校園裡面跟學生、老師、行政人員、甚至家長的觀察、訪問寫成了《校園中的女學生》這本書。報告和書兩者是互相印證的。非常重要的是,她從很具體的如教材裡頭性別比例的偏差、女性人物的缺少,一直到抽象潛在課程的影響,都做了很多細緻的描寫。

人都要有多元發展的機會

台灣女性,在傳統的刻板印象下,發展也受到相當的限制。一般人總認為,女生不可以這麼野,老師、家長其實不太鼓勵女孩子做運動,一般女生活動的範圍比較侷限在教室內。

我自己在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經驗。當時是由一個年輕的女老師帶班,她的好勝心很強,希望自己帶的班級,不只是學業上,其他像畫畫、書法、運動……十八般武藝都會。因為有這個老師,在那個缺乏性別意識的年代,意外地讓那時的我們,有滿多元發展的機會,特別是運動與閱讀。

其實,性別議題在世界各地滿有普遍性。從具體的教材來說,例如在素材上缺乏女性人物、觀點。這個部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後,台灣慢慢開始有一點進步;此外,像是體育教育,當我們進到任何一個校園(特別是國中),在下課、放學的時間觀察其空間的使用,就可以發現女學生在體能上較少被鼓勵發展。還有,校園性騷擾、選填志願等等方面,男女所顯現的差異,台灣和美國都有相似的部分。

和美國不同的是,台灣的升學主義比較強勢,通常我們看一個學生(不管是男女),只要是成績不錯,大家就覺得他沒有什麼問題。事實上,台灣的孩子對於性別的認知、對自己的認識或對於同性、異性的相處之道還是滿欠缺的。

潛在課程的負面影響需特別留意

通常,在推動一種改革時,具體的東西會走在前面,例如法令條文、申請文件、教材,美國也是。但歧視、差別待遇是不是因此就不存在了?這需要更高的敏感度,隨時在人際互動中去點出來。在兩性平等教育中,除了具體的教材、授課內容外,教師們更要留意潛在課程的影響。

潛在課程指的是,老師在跟學生講話時,眼睛是不是注視著學生;問話時,老師的表情、態度,是鼓勵學生,還是學生一秒鐘答不出來臉上就開始露出嫌惡、不耐煩的樣子。

在兩性平等議題上,潛在課程發揮的負面影響有許多,比如一個男同學積極發言,老師就可能跟這種較強勢、積極的孩子互動較多,進而更加鼓勵其發言,相對地便不經意地忽視比較沉默的、安靜的,特別可能是女孩子的學習和表達的機會。雖然老師的行為並非刻意,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可能因此造成差別待遇。

又如,《校園中的女學生》書裡所提的例子:老師在介紹安全性行為、以及愛滋病所謂男女交叉感染,課堂上學生趁著老師回頭寫黑板時,在後面發表低聲言論或透過動作,對男性和女性是否擁有單一性伴侶的給予不同的評價,這可能相當程度抵銷了老師在課程中所要傳達的安全性行為,而複製了一般人對於男女相同的行為而有的不同評價。這些例子在書中非常多,可以讓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增加了許多的精緻和豐富性。

這樣的情形,教師需要被提醒,一個老師透過自我檢視、調整後,相信是可以改變的。我認為《校園中的女學生》這本書中,在目前大力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台灣,對老師而言是一個非常直接的參考。

(本文由人本教育基金會提供,轉載自人本電子報)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