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癮愛滋減害計畫的兩大難題

by 張正學

台灣的愛滋感染者已經從危險性行為的危險因子轉移到靜脈毒癮者的區塊上,於是衛生署疾管局從8月份(編按:2005年)起在全台四個縣市實施「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試辦計畫」,希望能減少毒癮者藉著共用針頭、稀釋溶液感染愛滋的機率。

然而這計畫實施兩個多月下來,計畫中所面臨到國人社會對於毒品的認知與警方的臨檢與跟監,卻可能是該長達五年的計畫,即將面對到兩大的難題,若不做跨部會的解決與體認,整個計畫的參與人員,包括毒癮者、社工、醫師與社政人員的多角關係,都可能面臨到信任的挑戰。

發放清潔針具是減害計畫中重要的一環,由於戒毒過程的成功率並不高,要讓毒癮者戒毒,倒不如提供清潔的針具與正確的施打方式來防範愛滋來的有效,以國外的成功經驗來看,交換或是發放清潔的針具,不但可以降低毒癮者間的愛滋傳染率,社區也不會因此而增加犯罪的比例。

可惜的是,以現今的制度,毒癮者向坊間的藥局購買空針,常會遭到警察惡意的帶回臨檢,甚至以站崗的方式在二十四小時的藥房外增加逮捕毒癮嫌疑犯的業績,讓更多的毒癮者,寧願冒著感染的危險性,而採取共用針頭的模式,就算未來採取定點模式的提供針具,也讓人不得懷疑,檢調警方的態度是否認同?否則就算是所有的藥房、醫療院所、工作站都全部發放或販賣清潔針具給毒癮者,但警方依舊可以隨意用懷疑與跟監的方式來逮捕交換者,這對任何執行發放針具者與毒癮者間的信任關係,都將破滅,讓第一線服務愛滋毒癮者的社工或社政人員來說,無法溝通並建立關係,可怕的是,一旦出現任何因為領取針具而因此被抓的個案,計畫就都失去控制了。

此外,台灣社會對於毒品的認知和了解,多半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對於藥物的理解,普遍性的排斥和負面性的標籤,這也是為什麼藥物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態下,造成更多的氾濫和錯誤使用,政府大力掃毒的同時,若只是將所有的藥物都拼命的列為「毒品危害防治條例」的一至三級毒品中,讓監獄進入人滿為患的無法管理狀態,甚至只是業績式的掃蕩最底層的毒品使用者,而無法懲罰上層的毒品販賣獲利者,建立的並不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建構機制,而如今多數毒癮者因為入監服刑而檢驗出愛滋感染的個案量大量升高,牽涉的不僅僅只是個人心理的調適抗壓,甚至是整個家庭關係的是否維繫,很多海洛因毒品的使用者,過去根本不知道共用針頭與稀釋溶液會感染愛滋,追根究柢起來,藥物與愛滋知識的不透明與普及度過低,正是最嚴重的問題,加上衛生單位只顧著篩檢績點績效,卻無後續的照顧,面對社會對於毒品使用者與愛滋感染者負面思考的污名,將可能是未來無可避免的社會問題。

衛生署做為一個最高的決策單位,制定了長達五年的減害計畫,然而配套的措施顯然還不夠完善,而當毒癮與愛滋雙向的問題一同發生的時候,比起過去只是安全性行為的宣導來說,是要來的艱困與特別的,一旦沒有思考周密,信任關係的斷絕,就可能使整個計畫都將功虧於潰。

(作者為台灣預防醫學學會希望工作坊社工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