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走入斷背山

by 彭心筠

近日《斷背山》在網路上引起極大的迴響,其中最令我注意的便是宗教團體對《斷背山》中「同志情慾」的看法與討論。由於「同志」本身的存在,與某些宗教教義不盡相同,也因此《斷背山》票房熱賣的情況下,也同時遭受許多抨擊。在此,我希望透過大學四年在同志團體中觀察的經驗與與分享,以同志為主體發聲,畢竟在眾多社會文化中,同志仍需不斷面對社會歧視,同志的情感與生命經歷也長期被漠視,在當今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究竟同志們何時才能擁有相同的人權,受到平等的重視與對待?

部分宗教人士認為《斷背山》所呈現的同志情愛是情慾的、及時享樂、不負責任、破壞家庭,同時也不像異性戀感情一樣美麗忠貞,顯然在社會價值觀的刻板印象中,同志的愛情即使再多刻骨銘心、再感人肺腑,仍必須背負著許多負面形象。然而在同志的污名和不被了解下,多少人能夠真正撇除社會歧視,走入情感的山谷裡,看見同志愛情中的美麗?事實上所有的感情皆相同,人們共同組織、共同經營、共同面對世界上各種挑戰,有的痛徹心肺、有的美麗動人,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我們看得見男女感情糾葛的無奈,看得見廝守一生的神仙眷侶,也看得見婚姻、家庭、親子間的親情,然而同志們相守一生的畫面,卻很少被顯現出來,也更少被人們正眼看待。事實上我們真正去發掘社會的多元,我們將發現,社會上的人口中,有將近10%的人身為同志,他們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空間中,平凡的生活著,和所有異性戀一樣,希望快樂、追求自我,也希望擁有他人的尊重與支持。同樣的情感,卻沒有相同的權利!同志面臨的除了污名與歧視,更面臨社會觀感的忽視與冷漠對待。

另一方面,片中男同志對家庭的「失責」,也是宗教團體反應的要點。人們對於家庭的破碎、情感的破碎心有戚戚焉,但我的看法想先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來看看社會上是否曾經給予同志機會,讓同志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情感?由於目前同志婚姻在台灣尚未合法,同志沒有和自己相愛的同性結婚的權利,社會接受的是一男一女的婚姻,對同志來說,同性的伴侶根本不在選項中,又遑論選擇自己心儀的另一方?再者,同志身為基本公民,在沒有選擇另一伴權利的情況下,卻仍需在社會價值認定的結婚標準中,負起婚姻家庭的重大責任,種種國家機制的配套措施與社會道德的觀感,讓同志被推入婚姻制度、離開情人、承擔家庭責任的義務,卻無法替自己發聲。《斷背山》中的恩尼斯與傑克,他們迫不得已順應了社會給予的標準,但是卻無法忽略兩人心中真實的感情,然而試想一下,若是當時的社會給予同志一個友善的環境,或許我們早就看見恩尼斯與傑克的婚禮、眾人的祝福,不再是悲喜交錯的《斷背山》,不會有可憐的妻子,更不會有恩尼斯與傑克的悲劇。在宗教團體批評同志威脅家庭的同時,同志的家庭權在哪裡?同志才是被迫無法擁有家庭的人,而這將是整個社會應負起的責任。

片中妻子的角色,透過宗教觀點也讓我們正視此一情況,其一論點為「因為一些錯誤的方式,造成自己及身邊的人失去神原本豐富賞賜的生命的喜樂!為了捍衛自己的想要,而寧可不願多想他人的感受與需求?」然而在此嘗試以另一個角度思考,試想這些「他人」為何?是社會覺得理所當然的人?還是社會覺得快樂喜悅,而強制要求同志走的路?這些被要求的同志,同樣也在承擔一種殘忍而不顧同志感受的社會性強迫,是多數人為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要求同志如此的手段。片中的妻子顯然是社會歧視同志下的受害者,然而轉眼看男主角兩人,婚姻制度中的他們也是永遠無法共度一生的的受害者。

同志團體希望為自己的立場與渴望吶喊,目的是希望能多一些人看見世界的多元,讓不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讓人擁有基本的人權,讓不同的人能夠被同等的尊重,站在同志的立場想,同志傾聽了數百年異性戀的故事與文化,而同志的主體在2006年的今天是否有被傾聽的機會?

《斷背山》的後續討論相當熱烈,某部分也因為以往社會大眾忌諱談論的同志議題,活生生出現在螢光幕前,帶來許多社會價值觀的衝擊與反思。在這個當下,我們可以去思考每個觀點的背後,該如何讓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生活,並且在互相尊重包容的情況下和平共處。

曾有網友提及「同志要的不是爭取勝權,而是相愛的兩人不必擔心愛情成為歧視的原因,不必擔心親人面對社會輿論對他們愛情所給壓力,不必擔心沒有婚姻制度的保障,不必擔心不能與自己愛人共處的絕望」,在此我的觀點是,社會不應禁止少數人的人生,來形成標準化的控制,學習看見每個人基本的訴求,並嘗試去了解、尊重,才能讓異性戀的社會不再懼怕同志的身影,讓同志不再躲藏在異性戀主流的壓迫之中,誠實面對溝通的管道,也找回更多舒適的自我。

(歡迎至台灣婦女網路論壇參與討論)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