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菜尾食記

by 張瓊齡

冷到不行、只能宅在新北市家中的我,藉由一盒冷凍的孟式料理–沙漠黃金豆,挽救了饑腸轆轆的胃,也溫暖了寒冬窩居的心情。

我不是美食家,不致自不量力用饕客的角度來撰寫美食推薦。但作為一個16歲起離家求學,非自願地擁有超過25年以上冷凍食品食齡的人,應該尚有資格以菜尾食用者的角度,來書寫食後感言。

2010年9月份結束第二趟的年度長旅行返回台灣後,至當年年底前,陸續吆喝了四攤人馬造訪【穆吉孟加拉家庭廚房】,還真是始料未及。

打從第一次,我即福至心靈地自備兩個便當盒,準備把大家吃不完的菜尾包回去,可能是一想到自前菜到餐後甜點飲料共有17道的陣仗吧!一邊上菜,我便把便當盒取出備用,引起眾食客一陣嘩然,說我怎麼沒事先通知可以打包,一付我心機很重的樣子。我不理會眾人的輿論,以先知的姿態,從容地將剩餘的美食掃入便當盒。

那日是中秋颱風的次日,當天早上我一方面跟大廚夫婦打包票,肯定風雨無阻,一方面發出簡訊通知眾食客,內心其實是擔心有人臨陣放鴿子。

結果美食當前,老天爺也幫忙,有強風但無疾雨,大家都來了。

鴛鴦薯泥。圖片來源穆吉孟加拉家庭廚房blog
鴛鴦薯泥。圖片來源穆吉孟加拉家庭廚房blog

那次共有食客十枚,只要是每人一份的菜色,大致皆無剩餘。能夠打包的菜色與菜量有限,倒是包了一整盒鮮蔬飯。

隔不到一個月,先前指導過的政大學生找我聚餐,順便辦慶功宴,我也想聽聽她們暑期到莫拉克災區服務的經歷。她們表示預算尚稱寬裕,希望我可以幫忙推薦特色美食。既然著眼於特色,當下便推薦了這家台灣獨一無二的孟加拉家庭餐廳。這次我帶了三個便當盒,果然統統派上了用場。有個學生臨時不能到,整整多出一人份的份量,連最受好評、很少有剩餘的鴛鴦薯泥,都可以打包回去。也才得以發現,做為前菜的這款薯泥,原來從冷藏室取出直接食用,依然好吃得不得了。

事後我忍不住在Facebook透露這家2010年夏天才悄悄開張的家庭餐館的訊息,竟引起某位作家的興趣,他邀請一位目前住在台灣學中文的荷蘭籍朋友前來共進晚餐,為讓用餐人數接近最低開桌人數,有兩位朋友響應了這次的召喚。這回我把便當盒增加到四個,能夠更充份地將菜尾加以分類,以便確保每道菜的原味。雖然多道菜都名為咖哩,但事實上每道菜的味道都截然不同。

這次聚餐後不久,我又展開年度第三趟旅行,返國後連著接待來自中國的友人們,展開為時將近兩星期的環台見學之旅。巧合的是,這些友人們在台北落腳的旅館,跟這家孟加拉家庭餐館只有不到十分鐘的腳程,而他們又對孟加拉籍的尤努斯博士相當景仰(註一),在12月中旬的某個夜晚,吆喝了一幫朋友,一行共8人又殺到穆吉夫婦家中。大廚的助手(就是老闆娘啦!)還相當鄭重其事地說,第一次接待中國的客人,不知是否該注意敏感話題呢!

縱然,早有配套的餐點公告在網路上,但我前去用餐的次數實在是挺頻繁,大廚夫婦自稱被我刺激,必須自我要求精益求精,因此每一回在用餐前三天,就是我們透過網路傳遞菜單的密集溝通期,而我每次也都會驚豔地發現,又有新菜色!事前溝通的用意,在於盡可能照顧到用餐者的個別差異下,還能充份展現孟加拉的美食特色;由於菜色夠多元化,即使素食者同桌共餐,也都有充足的菜色、份量可供食用,不用擔心遭冷落。

藉由每次餐敘的機會,我個人除了得以和不同國籍、不同圈子的友人聚集,也由於在短期內累積了各式孟式菜尾的食用經驗得以發現:這種非著眼於商業利基、每次都抱持著與朋友分享家鄉美好飲食文化心情所做出來食物,每一道都經得起考驗,即使是做為菜尾包回家去,冰在冷凍庫兩個月後再拿出來用電鍋蒸一蒸(個人不喜歡用微波爐,多用電鍋蒸)拌飯、拌麵吃,都相當可口,完全不亞於現場烹調的滋味。

每吃一回【穆吉孟加拉家庭廚房】的食物,我就更加確信大廚穆吉和他的妻子育慧,必然也是用著同等慎重的態度與精神行事為人;儘管他們的人生行路,就像他們的家庭餐館那樣地屬於小眾而獨特,但因為這是他們共同的選擇,必然也會認真努力地為他們的選擇,堅持下去。

註一:曾育慧女士是尤努斯博士兩本中文著作的台灣版本翻譯。2008年九月,經由穆吉和育慧夫婦的規畫嚮導,我和一些NGO的夥伴前往孟加拉拜訪了尤努斯博士創立的葛拉敏銀行,與其他的延伸事業體,和其他品牌的NGO。

想瀏覽更多瓊齡的文章:

觀看次數:

2 Comments

  • 詢問連絡方式

    請問穆吉孟加拉廚房,如何連絡?可否告知?舍內為孟加拉人士,想帶她去用家鄉菜。

  • 關於孟加拉家庭廚房

    謝謝留言。

    經詢問孟加拉家庭廚房,他們的定位是針對台灣朋友,透過飲食的機緣認識孟加拉文化,而非專門提供餐飲服務。相信尊夫人的廚藝了得,也請諒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