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就業服務」擦出火花

by 蔡佳鑫

一個難得的機會裏,我進入了為「就業」而服務的工作,成了一位就業服務員。接觸這個工作前,我一直認為找工作就是看報紙的工作欄、網路上的職缺資訊或是到就業服務站登記,接著就是等待面試或上工的機會。這模式就如我未接觸到就業服務的工作前所想的一樣,就只是一個工作機會的資訊平台。直到我進入就業服務的工作後才發現,為需要工作的人找工作、為資方找到他們所想要的人材是有更好的方法,「就業服務員」則是另一個更好、更貼心的管道。

不可諱言的,有許多人依著舊有的模式找到了工作與他們要的人材,只是總覺得少了一點關心與耐心。事實上就業服務員並不同於以往的求職模式,它並不是單純的介紹工作機會而已,我們會事先瞭解求職者的基本資料,如家庭狀況、職場技能、工作的需求等等。

也許有人會問,不過是找工作而已,為什麼還要瞭解人家的家庭狀況呢?其實所做的不僅僅是幫需要工作的人找到工作,還需要瞭解這些需要就業的求職者是否還需要其他社福單位的共同協助,讓這些需要工作的朋友們能得到最大的幫助。接受就業協助的求職者在工作期間我們也會定時的關心、訪視,瞭解在就業過程裡是否仍有需要協助或資源提供。

因族群歧視,新移民在台灣就業市場處境艱困。Photo by chiang

開始擔任就業服務員時負責輔導新移民的姐妹就業需求 。許多新移民姐妹到台灣來,婆家的期待多半不離「協助家計」與「生育」兩點。無論是被迫或自身想貼補家用(婆家或娘家),欲投身職場的新移民不在少數,因此,在協助就業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是新移民學歷、返鄉及子女照顧問題。新移民在台灣就業市場中,除非是取得正規學校的學歷證明,不然就算是在母國讀到研究所畢或具有專業,在台灣還是「無學歷」,除了勞力型如:洗碗工、清潔工等不太要求學歷外,其他職業對新移民來說是遙不可及。曾經一位大陸籍姐妹來尋求協助時感歎的說:「看樣子只能做打掃工作了,好歹我來台灣前是省醫院的小兒科醫生,來到這卻只能做這個……」就業人力資源就在此限制上無法適才適用,令人惋惜!新移民「返鄉」及「子女照顧」常讓她們好不容易已熟悉的工作被迫中斷,再回到職場上又要面臨「無學歷」、「家庭及子女優先」的困境,加上文化差異問題及部分人對「新移民」等於「外勞」的錯誤觀念,讓新移民就業比起本國人辛苦且不易。

100年開始輔導原住民就業,不論是開發新個案及拜訪舊個案,原住民水果─-檳榔及原住民飲料─-「保力達+咖啡+牛奶」隨處可見。這些對非原住民的人來說可能是不被認同的文化。對在我這個城市長大的原住民來說,這特殊文化當然是不能不認同的。有些個案原本滿身酒味,大談一些對政府的不滿、總期待社會補助是否能申請到?到下定決心改變多年喝酒生活習慣,願意走出部落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收穫。當然改變其就業態度及就業期待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就業障礙的問題點(百分之九十五為交通因素),給予自信及鼓勵到就業關懷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工作。

我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情沒有改變,因為我相信我不能改變所有的人,但至少有人因為我的熱心而改變,這些改變就是對我的付出最大的回報,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讓更多的原住民朋們找到失去很久的自信感及對生活的負責感,更能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

(作者為花蓮縣原住民族產業整合暨社會服務協會就業服務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