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世界在台灣
by 夏鳳筠
以前大家會說「我們家是外省人」、「你們家是本省人」、「他們家是客家人」……不同的歷史背景為台灣留下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眷村建築、閩南料理、客家花布,而當大家不再區分先來後到、講台語、國語或是客家話的現在,台灣的族群出現了一群不一樣的臉孔-她們的先生是台灣人、小孩也是台灣人,雖然來自其他國家卻在台灣努力地生活,她們是新移民。
「有一次,我跟著媽媽到她工作的地方,客人聽到她說話的樣子,便問她從哪裡來的,媽媽笑著說:『我是從廈門來的,您也可以叫我大陸妹!』一想到這件事,我都是悶悶不樂的。直到有一天,媽媽突然要我幫她洗澡,還拉著我的手往後走,我的心撲通撲通的跳著,心想:『我是男生耶!我是男生耶!我是男生耶!』後來到廚房定神一看,原來媽媽是要我洗放在水槽裡的『大陸妹(改良的萵苣)』,害我嚇到心臟都快跳了出來!媽媽看到我的表情,一直笑個不停:『怎麼樣?大陸妹很有意思吧!』說也奇怪,被媽媽這麼一鬧,我之前的不開心都拋到一邊了!」(引自2013國小中年級組優等獎郭洪佐作品)
小時候的美術課或作文課一定會出現「我的媽媽」或是「我的家庭真可愛」這類的題目,然而當父母來自不同國家、在雙重文化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們,畫筆揮灑出的色彩是否會有所不同?筆尖勾勒出的回憶是否更加精彩呢?
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關注新台灣之子及其家庭10多年,為呼籲社會重視、關懷新移民子女及其家庭,我們舉辦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想想,與其透過我們來說,何不讓這些孩子自己說呢?於是,我們自2011年起開始辦理「新移民子女創作比賽」,向全國國中、國小新移民子女徵收作文、繪畫類作品。
活動歷經三屆,逾1,500件作品,我們發現2011、2012年參賽作品常描寫母親如何辛勞扛起經濟、家庭重擔,但今年(2013)的作品,很多孩子提到自己對於身分的認同與看法,例如上述郭洪佐的文章即可看見作者因為母親是新移民,從小就能從最親近的人開始建立平等尊重、不歧視的觀念,也學習母親豁達、接納、正向的處事態度;也有很多作品是描寫回父/母親母國的感悟與喜悅,對新移民子女來說,這樣出國並不同於一般的觀光旅遊,而是真正地融入、體驗當地生活,顯見因原生家庭的背景,令這批新台灣之子較同齡學童有著更寬廣的國際觀。
除此之外,參賽作品中依然可見新移民媽媽努力支持家計、照顧孩子的用心身影,如文章入選國中組的黃慈閔寫說:「因為長期愛喝酒的爸爸生病了,肝不好,家裡的經濟整個變得非常辛苦。我的媽媽為了這個家庭,這個時候她仍然堅強的站起來。說到有關媽媽如何撐起這個家庭的一切,千字萬字也無法形容它」。還有繪畫作品「在家幫忙」獲得國小中年級特優獎的李靜宜,同樣讓人看見新移民媽媽如何含辛茹苦,一邊適應環境,一邊帶領家人扛起生活重擔,評審對其畫作深感動容地表示:「畫中將親情、彼此的付出與照顧,做了貼切的描繪,也讓我們看到新移民對台灣社會的付出」。
本屆共徵得566件作品,其中有6位小朋友連續兩年得獎;有2對手足雙雙獲獎;母親來自印尼的黃莉媜,其豐富的創造力與細膩的筆觸更是連續三年獲得評審青睞。歷屆得獎作品均開放給全國各級學校、組織與相關單位借展,讓新台灣之子成為多元文化宣導最好的代言人,透過孩子真實的筆觸讓觀展人直接感受新移民家庭難能可貴與需要我們伸出援手意義。
2013新移民子女創作比賽-「世界在我家」得獎作品完整刊登於賽珍珠基金會官網及臉書粉絲團,邀請您一同看見世界在台灣。
(作者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企劃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