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耕讀農園:有夢必有路

by 曾怡陵

「以前在銀行工作,有一次跟阿伯多講幾句話,主管就說話了,其實我們看得到客人的存款。我覺得人的價值不該用存款的數字來衡量。」劉慧芸與原本經營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通路的先生李慶豪,因為想離開現實的工作環境,加上喜歡大自然,從臺北輾轉搬到花蓮壽豐成立「四季耕讀農園」。在自然裡自耕自食,隨性地在田裡跳舞祈求豐收,這是以前的生活所無法想像的。

平日去田區工作,靠的是劉慧芸和李慶豪後方的貨車和車上的中耕機。後方左為住處,右為擴建中的加工室。曾怡陵攝
平日去田區工作,靠的是劉慧芸和李慶豪後方的貨車和車上的中耕機。後方左為住處,右為擴建中的加工室。曾怡陵攝

等待我們的田

透過《揭開石器時代的農耕奧妙》一書,李慶豪、劉慧芸初識生態農法;2008年拜訪臺北淡水的幸福農莊,認識秀明自然農法,隔年參加其開辦的農民私塾春季班,農耕之路於焉開展。恰好,李慶豪的友人在高雄有一塊絲瓜田,農舍缺人管理,所處的山上有芒果樹、龍眼樹、鳳梨田,「想說這很完美呀,很符合都市人的嚮往。」他說道。「但我們的時間都耗在絲瓜田了。」原以為有餘力照顧果樹,實際操作後發現不可能,僅兩分田根本養不起三個人。

「而且從農要落地深根,不可能高雄種兩年,花蓮種三年。」2009年,熱愛爬山溯溪的夫妻倆前往屬意的花蓮、臺東尋找長期耕耘之地。朋友提起花蓮壽豐有個農舍出租,有菜園有雞舍,雖然還沒找到田,還是決定租下農舍。「一直有個信念,有田在等我們。」他們長期參加「光的課程」,透過冥想啟動能量,療癒身心,因此深信一定有合適的田,才有這樣的際遇。

「小地主大佃農」計畫讓他們順利承租農田,接著卻面臨房東臨時收回農舍的窘境。2011年,夫妻倆搬入一間窄小的房子,又急急忙忙租了三個倉庫存放碾米機和農作物。處所未經整體設計,動線不佳,大門寬度也不夠,貨車沒辦法進入,得人工搬貨,時間幾乎花在搬運上,李慶豪回想:「每天當駱駝,搬了差不多兩年。」

蓋一棟房子的想法越來越強烈,算算手頭上的儲蓄並不充裕;沒有蓋房子的經驗,估算費用也不太準確。「那時候跟老婆講,我們先去做夢,夢想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先不要去想錢夠不夠的問題。」李慶豪認為,如果把夢想做小,想達成的慾望就會不夠強烈。「先努力看看,如果遇到困難,看是夢想做調整,或是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慢慢築夢踏實去把它build up起來。」

現在,夫妻倆自有一棟房子、一間擴建中的加工室,以及租田近十二甲,主要作物是水稻、花生和玉米,種植面積各約十、一、半甲。九月秋分時節的日常工作,多是除草、包裝,或是手工製作芋粿曲。談到每天可以吃到自家農產品、剛生出的雞蛋,劉慧芸綻開笑容:「新鮮味道真的不一樣,只要吃過都蠻驚艷的。」

農業的理性思考

由於作物密度不高,空氣流通良好,農園少有病害。蟲害以福壽螺為例,過去摘除後似乎引發生物的危機感,甚至產下更多卵。劉慧芸發覺:「其中一甲水稻田曾在一夜間結滿了蜘蛛網,蜘蛛在幫我們抓蟲!」夫妻倆領悟「生物可以自成一個健康的生態系」,此後不再人為干預,讓生物們自由繁衍,自成食物鏈;而且生物的排泄物與殘體,透過豐富的微生物,分解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土壤也就不須額外施用肥料了。農園每年稻作量不減反增,即是例證。

雞舍地面鋪上粗米糠,可以保持乾燥,劉慧芸正以家中廚餘餵雞,她說:「棲架後方是產蛋箱,後來牠們可能知道我會去拿,都偷偷找個角落產蛋。」曾怡陵攝
雞舍地面鋪上粗米糠,可以保持乾燥,劉慧芸正以家中廚餘餵雞,她說:「棲架後方是產蛋箱,後來牠們可能知道我會去拿,都偷偷找個角落產蛋。」曾怡陵攝

留種,是秀明自然農法的一大原則。以稻米為例,手工挑除性狀較差的稻株,機械收割後進行烘乾或日曬,最後貯存;玉米略有不同,在田區依玉米甜度和外觀進行篩選,欲留種的在田區多放些時日待其更趨成熟,收割後依天氣進行倒掛、陰乾或日曬,通常到了第八代,性狀會比較固定。劉慧芸說明:「如同范達娜.席娃提倡,藉由自己留種,可以對抗氣候異常。如果種子的下一代長得好,代表它可以習慣花蓮日照不足、多雨的特性。」

「一開始對農業完全沒概念,只看到從農美好的一面。」當初透過幸福農莊女主人陳惠雯判斷租地屬砂質壤土,而且沒有水源,因此建議他們種白蘿蔔。2010年收成很好,夫妻倆卻慌了,「蘿蔔擺滿整個走廊,不知道怎麼辦!也不適合箱賣,賣一箱,只是把難題丟給別人而已。如果買,也只是支持你,不能這樣子。」後來加工做成蘿蔔乾、蘿蔔絲,忙了整整四個月,賣完才發現「竟然賺不到生活費」!

這天劉慧芸(左)送貨到小一點洋行,巧遇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的「雜草蟲聲農莊」主人湯麗惠,兩人熱烈地交換彼此近況。曾怡陵攝
這天劉慧芸(左)送貨到小一點洋行,巧遇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的「雜草蟲聲農莊」主人湯麗惠,兩人熱烈地交換彼此近況。曾怡陵攝

從那時候開始,夫妻倆思考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來支撐?再回推需要多少作物;是否有合適的貯存空間?如果沒有,就得發展加工品。鮮食米和米加工品因而成為主力產品,雖然利潤微薄,但種植水稻可以淨化土壤,提供生物友善棲地、調節微氣候等特性,堅定他們推廣米食的信念。

米加工品的挑選,以個人喜好出發,延伸出米粉、糙米酥、糙米麩等常態米食;並依節令,開發端午節粽子、冬季蘿蔔糕、冬至湯圓等季節性米食。除了米粉,皆為手工製作。

此外,「想多做一些事,幫忙消化在地農產品。」劉慧芸曾在蔬果集貨場看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的公文,要農友把菜打掉以防菜價崩盤,相當心痛:「雖然這也不能怪他們,但農友、天、地都付出了,食物不該這樣被打掉。」體認到一般通路多是將本求利,利潤好、賣得好的繼續賣,賣不好的就下架,認同主婦聯盟合作社陪伴生產者一起解決問題,2015年李慶豪代表加入成為個配社員。

這天,梅姬颱風剛走,所幸壽豐風勢較小,農園安然無恙。「一般花蓮的下午會有烏雲,特別是夏天過後的秋天。現在天這麼亮,擔心下個颱風對我們會有影響。」李慶豪看看天色,仍略顯憂心。

負責任的生活

對比以前:「曾有客戶打來:『你們亂賣,把我小孩的奶粉錢都賠光了!』我們賣投資型商品,但我們沒辦法負任何責任,這樣對嗎?因為這樣領到薪水,我能用得開心嗎?」7年來的農耕生活,很多客人真誠的回饋,互動中有尊重有感謝,不只是單純的買賣關係。2011年,花蓮市區的「小一點洋行」想供應在地農產品,找上四季耕讀農園,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固定聚會,隨著工作忙碌,聚會少了,但總會不期而遇,他們滿足於如此安心自在的往來。

(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北南分社社員,本文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6年11月,158期)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