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明天工作坊:跨世代守護土地

by 歐陽惠如

2007年10月,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綠人組生態解說員林慧昭、陳玉矸、王秀瑛等人,參加綠人讀書會,共讀日本非營利組織「想想地球小組」出版的《60億人的幸福互助會》,反思一己之力能為臺灣的環境做些什麼?幾經討論,眾人決定籌組「想想明天工作坊」,自任為關注生態永續的實踐行動家,以組織營運,致力於生態、農人、參與實作者、消費者及投資人之間構成一個良善正向的循環,尋求生態與生產的平衡。

想想明天工作坊成員、穀友會穀友及體驗者,由左至右為王力安、林慧昭、王秀瑛及孫女簡小妹、陳玉矸與第一次拜訪的雷芸暉。歐陽惠如攝
想想明天工作坊成員、穀友會穀友及體驗者,由左至右為王力安、林慧昭、王秀瑛及孫女簡小妹、陳玉矸與第一次拜訪的雷芸暉。歐陽惠如攝

知識份子的彎腰學習

2008年工作坊為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策辦「想想明天環境教育研討班」,邀請洪雅書房主人兼自然農法農友余國信演講,之後一行人前往嘉義取經,「結束後余國信塞稻種給我們,大家沒有務農經驗,只好硬著頭皮回來種,一邊種一邊學。」

陳玉矸無私地將彰化社頭自家三分多農地貢獻出來試耕,位於彰化平原東南方,八卦山麓西側,介於大肚溪與濁水溪之間,該產區以稻米、芭樂聞名,「社頭自然田(註)」就成為工作坊第一塊實驗基地。林慧昭說:「許多朋友聽說,就來介紹哪裡有塊田可以種,就這樣,田區一塊塊增加,參與農事的農友也越來越多。」曾多達15處,分布在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雲林等地。

工作坊召集人林慧昭,畢業於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曾任職水利署專責地理資訊系統,曾任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代表,早年積極參與社務;成員陳玉矸是中華電信資訊處高階主管;同為社員的王秀瑛是國中生物老師。三人源於共同的信念,回饋再回饋,林慧昭尤其感謝:「玉矸與秀瑛的奉獻,除了提供地,出勞力耕作、管理田地,收成後的錢還要回饋。如果最初沒有社頭這塊地,就不會有後面這些的出現。」

2016年9月梅姬颱風橫掃,全臺灣農傷慘重,相隔兩日,林慧昭、陳玉矸、王秀瑛相約前往檢視災情。鄰田稻梗被強風吹得傾斜歪倒,而進入第八年自然農法的社頭自然田,水稻依舊屹立不搖;稀疏部分是被福壽螺吃掉而未補秧。歐陽惠如攝
2016年9月梅姬颱風橫掃,全臺灣農傷慘重,相隔兩日,林慧昭、陳玉矸、王秀瑛相約前往檢視災情。鄰田稻梗被強風吹得傾斜歪倒,而進入第八年自然農法的社頭自然田,水稻依舊屹立不搖;稀疏部分是被福壽螺吃掉而未補秧。歐陽惠如攝

保護農地,工作坊堅守三大原則:不追求產量、不噴農藥、不放肥料。林慧昭回想:「在社頭耕作的第一年曾試過苦茶粉,發現田裡的軟體動物跟著受害,感覺很難過,之後就堅持什麼都不能放。」面對耕作最挑戰的問題:除草與福壽螺,若是用自然農法思維,順應自然,尊重生物的生存,學習共存之道,甚至轉敵為友,這些都將不再是問題。

站在田埂上,陳玉矸指著鄰田,「插秧太密,稻子生長的空間擁擠,水分缺乏空間蒸發,悶在裡面,稻熱病就很容易蔓延。」葉片與葉鞘上出現白色病斑,嚴重時會造成全株枯死,慣行農法只能靠投藥治病。反觀社頭自然田,秧苗間距寬,植株健康生長,卻少見雜草,林慧昭說:「都是福壽螺吃掉的,虎尾的田都不抓螺了,越抓越刺激牠們生產。」插秧後暫不淹水,只讓土壤保持濕度,因為水位低時,牠們會躲進土裡休眠,等到秧苗長大至牠們吃不動,再放水讓牠們去吃雜草;這些是花費多年才摸索出的心得。「收成的好壞與放肥料放藥沒有直接關係,這都是經驗,不要急,慢慢觀察這塊田的環境,觀察土壤狀況適合什麼作物,時間自然呈現出效果。」

「擴善」的力量

看見環境危機,不願只停步哀怨憂慮,這群四、五年級的知識份子,退休後不選擇愜意生活,反倒相約捲起衣袖,腳踏泥土,彎腰種田,用實際行動守護臺灣一塊塊即將消失的農地,為下一代努力守護著明天的家園。

為了使行動更為穩定持續,2010年另外成立「想想明天穀友會」,創始期召募穀友共同出資,以公積金支持耕作成本,例如購買農耕工具、秧苗、碾米機及包材。面臨召募穀友的不穩定性,商討後改由工作坊支應,其經費來源由工作坊成員個人捐助外,也將各期稻米產量提撥固定比率回饋公積金,加上銷售收入。目前以穀友會為經營型態的共有三處:林慧昭負責彰化快官及雲林虎尾,陳玉矸及王秀瑛負責彰化社頭,以「阿榮伯自然米」為共同品牌銷售玄米─脫殼後未經精磨。

工作坊成立初期,成員們常到陳玉矸的父親所經營的中藥鋪「春榮藥局」走動、討論,產品品牌命名為「阿榮伯自然米」,以感念上一代的支持。歐陽惠如攝
工作坊成立初期,成員們常到陳玉矸的父親所經營的中藥鋪「春榮藥局」走動、討論,產品品牌命名為「阿榮伯自然米」,以感念上一代的支持。歐陽惠如攝

此外,積極鼓勵工作坊其他農友自立品牌,如賴淑瑛於南投竹山及名間、卓富虹於臺中外埔、鄭志隆於苗栗三義各自經營自然田,從生產到銷售皆自主營運,需要設備、技術及銷售協助時由工作坊支援。除了種稻,工作坊成員也曾試辦永安有機菜園、梁瓶食堂、北埔教育基地、教育活動「明天之星」。

「鄭志隆雖然現在還是虧錢,但他以『能讓人吃出健康,友善大地共生共榮,留給後人一個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理念,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耕作人。」林慧昭強調,「其實我們最重要的是要保地,用自然農法,地就可以永續起來。誰做都可以,只要能夠做出顧腹肚,可以過生活,那就一定永續了!」她提出,近幾年越來越多人願意投入農耕工作,而且趨於年輕化,工作坊目前最年輕的成員為1980年次。只要有人願意做,工作坊就給予支持!

工作坊成員平日忙於農事,無暇常常相聚,所幸能夠透過臉書社團交流經驗,遇到問題求援請教,「你會知道身邊有人跟你一樣,跟你在一起。」工作坊在發展過程也難免碰撞出各式問題,林慧昭以彈性開放的胸懷,陪伴成員共同討論、找尋最佳模式。即便並非登記立案的正式組織,卻堅定實踐著合作互助的情義,以及跨世代齊力守護土地的初心。

註:
社頭自然田是陳玉矸從父親陳春榮繼承而來,本想種植落羽松綠化環境。林慧昭巡田後發現此區為良質水稻區,種樹太過可惜;成員們也提出水田具有調節微氣候的功能,種稻需要大量的水,透過水循環能夠降低周邊氣溫,不致因休耕而使農地沙漠化,遂於2009年二期作開始種植水稻。

社頭自然田引水自八堡圳,喝的是濁水溪的水,水利會於每年一期作前公告供水輪值表,供水期「四天有水,六天停水」,必須依時務農。工作坊成員每週工作兩小時,分工水源管理及除草,其餘委由在地農耕團隊協助插秧與收割;一期作工期為四個月,實估計每人工時只有32小時,目的是希望成員及體驗者不致感到壓力太大。

(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新竹分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本文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6年11月,158期)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