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女權日,我們可以做什麼?

by 網氏

11月30日女權日即將來臨,前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女士的命案仍是懸而未破。最近在聯絡台灣的婦女團體,詢問是否舉辦女權日相關活動時,卻是付之闕如,有的團體幹部甚至反問:「女權日是什麼?女權日是誰訂的?我認為天天都是婦女受難日!」

的確,我們天天瀏覽新聞網站或翻開平面報紙,女性遭受性侵害、性別歧視以及家庭暴力的案件仍是層出不窮,每天仍有許許多多姊妹處於恐懼、飽受人身安全威 脅的生活環境中。我們認為透過「女權日」的存在,其意義在於不斷提醒政府及社會大眾省思性別歧視及杜絕性暴力行動;就像11月25日「國際終止婦女受暴 日」一樣,該日子原為加拿大所發起,經加拿大民間不斷倡導佩帶白絲帶運動註一)後,這股運動目前已擴展到美、歐、紐澳以及南非等地,成為男性支持反性別歧視行動的圖騰。

台灣地區也從去年開始有婦女研究學者響應,宣示男性「反對男人以暴力加害於女性」的決心。到了今年更是與世界同步,南北兩地民間團體擴大推動白絲帶運動,台北地區有白絲帶工作站已在10月21日舉辦 網路色情座談會、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提出了〈 男人愛女人勿忘白絲帶十件事〉 的呼籲;高雄民間團體提出 攜手跨越20世紀港都白絲帶運動行動宣言,團體代表在11月25日當天還集結於高雄市府廣場,以行動劇、演講、新聞稿等方式促使社會大眾明瞭白絲帶的意涵。中部婦女團體也共同發起「尋找白絲帶情人」系列座談會活動。

根據內政部統計,1999年6月24日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到今年4月底,各縣市24小時專線接到家庭暴力求助案例比實施家暴法前暴增了10 倍;在台灣每天約有25位婦女向法院申請保護令,每隔3小時就有一名姊妹因不堪丈夫暴力,走上刑事訴訟途徑;台北市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今年1至9月 共接獲472件性侵害求助電話,其中96.6%都是女性受害;尤其是最近鬧得滿城風雨、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總統緋聞疑案, 事涉台灣首位女性副總統、總統府女性顧問以及總統的身心障礙夫人等三位女性的名譽,部分媒體及民代甚至將此事件導向女性篡奪權位的陰謀論,政客們對愈多愈 多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所表現出來的焦慮和反彈心態,這些不都代表各類型態的性別歧視嗎?我們不禁想問,國際性運動受到如此重視,由本土草根性發起的「女權 日」又豈能被輕易忽視?

彭婉如遇害4年來,不僅促成性侵害防治法案火速通過,各縣市政府的性侵害及家暴防治網慢慢地建構中,校園如何落實兩性平等教育也不斷被討論;彭婉如文 教基金會正一步一腳印藉由「社區治安與照顧福利服務」的細緻落實,如此塑造出來的互助溫暖社會,也是能夠把暴力犯罪與女性受害大幅度降低的社會。但反觀我 們的政府,全力發展經濟、就急於犧牲社福預算,如何有效保障婦女的人身安全?防治家暴的保護令仍是問題重重(參考網氏保護令真的保護了受虐婦女嗎?一文);一遇有女性夜晚遭受性暴力,官員(參考網氏內政部長張博雅的一席話一文)就連忙呼籲婦女夜晚不要出門,那男人呢?為何沒人出面呼籲「男人晚上不要出來害女人」?

在千禧年的女權日這天,我們能做什麼呢?不論妳身在哪個國家,歡迎妳一起加入網氏的女權日行動宣言:「男人晚上早早回家、女人放心出門玩耍!」

看看過去兩年的女權日紀錄:
第20期女權日——追求免於恐懼的生活空間
第47期被淡忘的女權日

註一一道曙光—白絲帶運動:白絲帶發起人之一麥克.考夫曼談白絲帶運動的緣起,由婦女新知基金會研發部主任陳瓊芬轉譯為中文,刊載新知出版品單元。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