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五種性別的印尼布吉族人

by 陳靜姿

片名:恰拉萊:性別萬花筒
導演:奇奇・菲比安提(Kiki FEBRIYANTI)

奇奇・菲比安提(Kiki FEBRIYANTI)導演說:「拍攝《恰拉萊:性別萬花筒》是紀錄印尼少數民族的真實故事,本片關切印尼的文化與傳承,許多認為多元性別的概念是自西方傳入印尼,但我深信這絕非專屬西方的文化。當我們在南蘇拉威西拍攝時,認識到當地島上的人們不受性別二元疆界限制,平靜自在的生活著,讓我感覺彷彿來到一個新世界。在這裡,沒有歧視只有尊重。這也是我認為本片傳遞的訊息何以如此重要的原因。」

帢拉萊:性別萬花筒紀錄片劇照。圖片取自2017女性影展官網

二元性別 v.s 多元性別

觀看《恰拉萊:性別萬花筒》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是:酷……性別還可以分五個類別哦!於是我上網查布吉族人的相關資料文獻後,我再次思考到現今文明的社會是否是站在「尊重」的角度去對待他者。

印尼南蘇拉威西地區的布吉族(Bugis)幾個世紀來,布吉族文化遵循神話「加利哥」的世界觀,認為人的性別可以分為五個類別,除了女性與男性外,尚有三種介於其間的性別,分別是oroané、makkunrai、bissu、calabai、以及calalai。前兩者是屬於「順性別」,也就是「生時的生物性別是男性,自己也認為自己是男性」,以及「出生時的生物性別是女性,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女性」;後兩者可以粗略地被分為跨性別,calabai是指「生理為男性,但性別氣質較為陰柔,外觀舉止相當女性化。但仍與傳統的女性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被歸類在獨立的性別」;而calalai則是「生理上為女性,然性別認同偏向陽剛的女性」,所以也有人稱calalai為waria,來自印尼語中的wanita(女子)及pira(男子)的結合。;bissu作為布吉族人社會中的薩滿階級,因其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特質的模糊性,得以與精神世界連結與溝通,因此也被視作具有部分神性。在20世紀全球化以前,其實性別多元的概念在很多傳統文化裡都可以見到。比如,夏威夷的Kanaka Maoli,都有第三性的樣板(Maha),意味著「中間」,這「中間」介於男人和女人的之間;薩摩亞人有 fa’afafine,是說陰柔的男性。在這許多國家存在這不同形式的第三性別,同時也在社會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證明了第三性別的概念在這個地區是被認同的。


(《帢拉萊:性別萬花筒CALALAI In-Betweenness》|2017女性影展)

我們談道德、人性,那個「判準」從何而來?二元系統是人為建構的,還是自然的呢?這個二元對立不只用男女來定義性別,還預設社會角色及權力關係。男生:剛強、養家者、主動者;女生就是柔弱的、照顧者、被動者,就連穿衣服及走路樣態都被要求男生走路應該昂首大步,女生就應該穿裙子等等。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指出女性被塑造為從屬於男性的被動他者(Other)。豈止如此,我們都被塑造了。用著我們自以為的文明,對於異己的社會使用野蠻行為及制度要求他人應該如何,將你認為的不文明強迫用自以為的文明來征服,甚至沾沾自喜是在替天行道,實際上,真正不文明的為誰呢?

全球化 v.s 傳統文化

導演說,很多印尼人也不知道布吉族的性別五元觀點,年輕人即使性別氣質特殊,也比較常採用外來的方式(例如tomboy)來稱呼自己。奇奇・菲比安提導演出生於印尼東爪哇的小鎮,他雖出生於印尼,但他不知道原來印尼布吉族存有性別五元觀點,讓他意識到年輕人文化發展深受全球化影響,傳統文化價值正面臨重大衝繫,這是一個文化與傳承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許多國家正在面對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大哉問!所以,這時候我又會回到,人類到底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意義?以前我們離開自己的國家,我們可以欣賞截然不同的風景、語言,接觸不同的生活習俗,感受不同的價值觀,但全球化之後,彼此的距離縮短了,為了生活的便利性,每個國家都有麥當勞、7-11,出國仍然可以繼續追劇,這就是全球化,這就是人類為了讓自己更好過而創造出來的產物。但這就幸福了嗎?我還是比較喜歡,因為不同所以我學會欣賞。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