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與政治的愛恨情仇

by 林綠紅

近日來台北市議員顏聖冠的請假風波,在議場以及媒體中持續地被討論。請假、不請假、出席、不出席,有沒有善盡為民喉舌的責任,媒體上不斷看到其父親做為代言人的角色出現。沉默的、缺席的女性民意代表以及代理發言的父親(男性)形成一幅有意思的意像。這讓我想起不太久以前,與一名在社區組織中非常活躍的社區媽媽,談到有關於她所在的社區組織的形成過程以及其中的人際互動的矛盾。當初因為抗爭而必須形成組織,推舉幹部的時候,幾乎所有參與的社區媽媽都不希 望擔任幹部,反而是平日比較不做事的某某人的先生或兒子「佔了位置」。這是很多社區組織常有的情況,做事的人與名義上的幹部常是「名實不相符」的。對於許多熱心於社區工作的女性來說,積極的參與公共事務與「具有頭銜」(成為組織中的理事、監事等等)是兩回事。

目前的台灣,基層有為數不少的女性正積極的投入社區工作、參與公共事務,而這樣的力量似乎並沒有直接反映在我們的政治結構當中。從中央到地方,女性參政人口比例一向不高。台灣的政治生態其實還是相當父權的,而對於女性參政者來說也並不友善。基層中強調「只做事,不要頭銜」的社區女性,與「由父親代言的 女性民意代表」同時呈現出台灣女性參政令人必須深思的弔詭,而提昇女性參政的意願與自主性,實是改革父權政治結構,推動台灣政治趨於成熟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總幹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