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愛的抱抱
by 王佩琳
十歲的小銘和七歲的小安是一對兄弟,因目睹媽媽遭受家暴而被轉介到婦援會的目睹兒少組接受服務。小銘和小安的媽媽比起擔心自己還要擔心這對兄弟,因為小銘和小安每天的生活都要小心翼翼,只要說錯一句話,或做了爸爸不喜歡的事,就會讓爸爸大發脾氣,甚至在入夜後毫無預警的發怒,對著半夜驚醒的小銘、小安和媽媽三人大聲咆哮……
每次爸爸生氣,隔天小銘就會不自覺的拔頭髮,並跟媽媽解釋著是因為頭很癢,小銘的媽媽非常擔心也感到非常困擾。在幾次見面後的某一次會談中,小銘對我說:「王姊姊我跟你說一個秘密,我有時候會咬指甲還有拔頭髮,我覺得很丟臉,但是我一發現就會趕快停下來,不然媽媽會罵!」小銘其實沒有發現自己是因為焦慮爸爸生氣,或擔心媽媽受傷而拔頭髮,於是我和小銘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就是記錄每次拔頭髮之前和之後發生了什麼事,試著找出原因,並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來代替這個行為。其實小銘對於自己講出這個秘密是有些不安的,但是在社工員的支持和媽媽的肯定、鼓勵之下,小銘知道說出自己的煩惱並不丟臉,而且會得到幫忙。
另外,小銘的弟弟小安,則是個文靜、體貼的孩子,成績優良、喜歡做卡片讓媽媽開心,會察言觀色是他的強項,在爸爸心情不好時,小安知道閉上嘴巴是最安全的作法。但外表看似乖巧的小安,其實小腦袋裡也裝著很多的煩惱,在圖畫中,小安畫了一個生氣的爸爸,並寫下了:「當個乖寶寶,不要亂說話,爸爸就會開心。」原來小安一直認為爸爸打媽媽是自己害的,小安跟我說是因為自己讓爸爸生氣,才會害媽媽遭殃,聽完之後我心裡很難過、還有好多的不捨!我們一直想讓孩子們知道,使用暴力就是不對,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很多方式讓憤怒情緒減弱,暴力不僅傷害到別人也傷害到自己,所以真的真的不是孩子的錯!讓孩子擔下家暴的重擔是不公平的!
小銘和小安曾經和我說過,最喜歡和媽媽抱抱了!但是爸爸在家時,他們必須假裝不喜歡媽媽,最好離媽媽遠一點,小銘和小安心裡很清楚,只要跟媽媽太親近,媽媽就很有可能被爸爸打,因此對小銘和小安來說,忍住不和媽媽親近,似乎是目前能保護媽媽的方式之一!身為社工的我非常心疼他們,一個擁抱對孩子來說,是代表愛的方式,也是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方法,但是對小銘和小安來說卻是這麼的困難及渴望。
不知道還有多少像小銘和小安一樣的孩子,生活在壓力和混亂的家庭裡,為什麼最愛的爸爸要傷害最愛的媽媽?是不是我做錯事才會害媽媽被打?老師說不可以打人,可是為什麼爸爸生氣就會打人?目睹家暴的孩子內心充滿了疑惑,家應該是個安全、溫暖,可以依賴的避風港,可是對目睹家暴的孩子來說,家是個令人害怕、焦慮的不定時炸彈!創傷的經驗或許不能改變,復原之路也許很漫長,但如果有人願意給予陪伴,讓孩子受傷的心有個被支持、抒發情緒和秘密的窗口,相信孩子的復原力會讓自己更加茁壯!
(作者為婦女救援基金會目睹家暴兒少組社工,本文同步發表於「讓愛‧發芽用愛擁抱目睹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