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 ──訪「台灣的店」老闆娘黃妙齡
by 李英美
「台灣的店」,乍看之下會令人不太明白字面上意思。一星期前就和店裡老闆娘約好,我趁著早到時,在店裡先翻閱細察過書籍和種類,讓自已有一些概念與 瞭解。顧名思義,店裡所呈列出來的書內容和名稱有許多都和早期台灣社會的動態與變遷有關,而店名就是用台語來唸的,「人下」,就是中文「的」的意思,非常特別。
我很好奇,因為有太多在當時(光復前後期),尤其在民國77年解嚴前,有一些著作具有聳動內容文字的都列為禁書,如今都一一呈現存放在書店牆面上,究竟是在什麼樣的心情理念下,萌生要開這樣一家別具生面書店的念頭?就這樣在聽老闆娘娓娓道來,解開了這文化意識和推動力來自於何處與原委。
從81年開始構思到開業,整整花了一年時間,這其中結合了夫婦倆人執著力量,加上先生學術研究心得與專業,也是另一種純粹返璞歸真的社會觀點,想為許 多愛好台灣文學書籍的台灣人開闢一個可隨時就能找到與台灣息息相關而作為題材的空間,這是國內第一家專賣有著傳統藝術與本土文色彩的書店,不乏一些研究學 者、作者都來此尋找資料。
老闆娘與先生在1980年回國時,正值台灣美麗島事件,因緣際會,夫婦倆人參與了許多政治活動,先生當時在工業研究院上班,深感專業學術、素養的缺 乏,兩人又再度飛往美國,她陪先生進入史丹佛大學再繼續深造,後來在成大教了三年書,因為一直都有在做民族文化研究、探討本土文化發展,舊社會與新時代進 境程度不同,在訴求和潮流表現形式等方面也有歧異,尤是原住民最為凸顯,她用關懷夾帶些遺憾的語氣說:「台灣的四大族群就屬原住民是最弱勢的一群了,何時 才能從被歧視、被忽略的艱辛走出,使自已的民族意識權勢抬頭呢?」因此她重新思考來自文化衝突與本土文學涵化過程中關係到一種自我審視和評斷,以及對族群 的認同。
台灣本土文化的書,包括台灣早期歷史,描述到台獨份子人物的,政治話題的書,以前沒人敢寫,也沒人要寫,這類的書沒有出版社願意配合,因為沒市場,只 知道早期時有小販推著車在固定幾地方販賣(台語之類),但書的種類畢竟有限,她說當時在國外的台灣留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閒暇之餘,都會共同創辦或自組研討 會、青年社團之類的團體,省籍上不同及對黨的看法立場也分得清楚,那時夫婦倆人對於台灣人的文學創作和獨立主義批判,都有了個程度上的啟蒙與自我認知。
她和先生個性很合得來,瞭解了先生的想法,在確定目標後,她不斷的尋求管道,目的在推廣本土文化的流傳能再延續,而決心做一實現先生理想背後的那位執 行者,扮演著互補又極積的角色,沒有子女的他們,少了經濟負擔與壓力,而能專心作研究,開店營業,雖然整日埋首在店裡的時間很長,身體也因常搬運書籍而累 出毛病來,她也不以為苦,她說:「從認識先生才兩個月就結了婚到現在,將近三十年,一路走來是非常艱辛,也遇到著多困境,但心底仍是植著快樂的種子,持著 相近的理念跟隨著先生的腳步走不曾改變過,沒有第二個想法。」
真是令人感動的執著啊!問她是否曾在婚姻裡省思過女性思考或再創自己事業等念頭,她馬上回答:「沒有過。」認為自己的人生如此已足夠、沒有遺憾。
很欣賞她真實自然的情操,為幫助先生達成崇高願望,放棄身為一個女人有些想追求的或許是榮華富貴、或許是夢想、或者是其他。從沒買過任何不動產的她, 要的只是簡單過日子,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對未來沒有虛華的期許,而道出人生的定義,平凡就有快樂,沒有了慾望,就不會失落,人也就沒有了埋怨。我相信,因為看她過著充實、簡樸的日子,臉上盡是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而先生傳過來的眼神與表情,我想,那是一種幸福的承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