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子女農的進擊!
bY 蔡晏霖、陳怡如
開版辭:「土拉客」是四個女人於2012年共同成立的實驗農家園,目的在於以「農」作為性別運動的實踐場域,也以「性別」作為我們投身從農的切入點。我們的集體關懷,是「農」與「性別」的交織政治。我們採用非慣行的生態農法照顧土地,更推動非慣行的性別政治。在【女農我儂】 專欄中,我們書寫對農村的性別觀察、女農下田所面臨的挑戰、家庭農場當道下的多元家庭實踐,讓此刻風起雲湧的農藝復興運動不再性別盲。由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成員陳怡如、蔡晏霖、吳紹文共同執筆。
開欄文章如下
土拉客是什麼?
土拉客的名字取經於 Land dyke movement, 原指1970年代歐美生態女性主義者同步實踐生態與性別理念的歸農風潮。2012年,四位夥伴(淑華、怡如、紹文、晏霖)將Land Dyke 譯成「土拉客」,寓意「用土地來招呼人客」,同時也有「拖拉庫」(台語卡車)的諧音。我們期許自己能用土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能像拖拉庫一樣質樸有力。
「土拉客實驗農家園」(以下簡稱土拉客)於桃園大溪義和村「起家」,2014年初成為蘭陽平原新農社群的一員,於員山鄉深溝村落戶定耕。2015年,成員之一的淑華返鄉和80歲的阿嬤一起耕耘台南佳里番仔寮的家園,在缺水的大旱年努力復耕水稻。紹文、怡如和晏霖繼續耕耘一甲半的水田與兩分菜園、依循節氣時序手作農產加工品、投入宜蘭反農舍議題、與友人協力經營獨立空間松園小屋,並以多元性別觀點持續思索農村、農民、農業等三農議題。
農與性別,如何交織?
從踩進田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知道主流的農意識與農實踐,是深深地性別化的。我們不斷被村民質疑:「作田勁辛苦,查某囡仔甘有法度?」我們尊敬的女農前輩,買地簽約時被要求「叫你頭家來簽名」。我們看見,熱鬧蓬勃的新農實踐裡,依然可能複製著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圖像。
我們立志要同時耕兩塊叫做「性別」與「生態」的田。我們辛勤勞動的身影,與質量兼具的收成,就是對「女人也能從農」的最好證明。就像作物紮根入土一般,土拉客的實踐緊貼著生活而深根茁壯;像作物般日夜成長,土拉客的實踐雖然緩慢但不曾停止。
土拉客作為我們生活在城市的社運組織者友人來農村療癒的大後方。透過彎腰俯身下田,從大地母土獲得力量,回到社運戰場上以更綿長的氣力支撐所相信的公平正義。同時,土拉客也站在運動的最前線,追求人與土地、工人與農人、城市與鄉村之間對等互動與綿密互助的「聯合運動」。我們提供稻米和社運組織工作者、藝術工作者換工,也支持使用友善食材作便當的社運友人,推出認購稻米換餐券的計畫。
我們在新農社群的集體出櫃,也為「家庭農場」提出最另類的多元想像。土拉客夥伴透過合作與分享,幫助彼此以更少的金錢追求想要的生活。成員在農務與家務、生產與再生產關係中的不斷討論與角色變換,則有助於我們長期觀照並反思心中既有的性別、階級、世代等位序與框架。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家」的目的不在於內向性的自我積累,而在於以團隊的力量推進社會變革。
我們努力田事也努力不務正業:在松園小屋規畫【母食料理塾】,邀請女性長輩傳承充滿家鄉記憶的廚藝;安排【女農我儂】講座,由各個不同世代的女農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我們一手推動食農教育的同時,一手爭取同志成家權益。我們正試圖從異性戀核心家庭農場的主流氛圍中,拉出一條屬於女性和同志的分流線。
相關訊息
- 2015年土拉客穀東招募中
- 土拉客實驗農家園FB粉絲專頁
(作者為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