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親欄位到底代表或象徵了什麼?

by 朱雅君

開版辭:身分證是代表自己身分的重要證件之一。然而,我們卻極少思考身分證應包含的資訊、欄位、以及其中的意義。為什麼要有父母欄位?配偶欄的意義是什麼?這些項目是真有其必要性嗎?會不會反而對某些人造成間接歧視呢?仔細思索,一個又一個問號,帶出身分證隱含的問題。

身分證上的欄位註記如穿著全身衣物的稻草人,象徵虛假的意義?Photo by chiang
身分證上的欄位註記如穿著全身衣物的稻草人,象徵虛假的意義?Photo by chiang

身分證不僅是政府方便管理的工具、行政部門方便歸納的類別,也是代表自己身份的證明。然而,我們無法決定上頭要刊載的資訊及內容。因此,從「我的身份證我決定」的角度出發,婦女新知基金會和「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粉絲頁管理者周雅淳共同發起「身分證改革運動」,以「身分證代表什麼意義」、「身分證哪裡有問題」做為切入點,帶領大家從幾則親身故事的分享,重新思考身分證的意義。透過不同的故事思考與身分證的關連,讓單親不再備受歧視、讓從母姓不再是羞恥的決定,才能切實的撼動父權高牆。

我是一位從小到大由媽媽與阿嬤、爺爺(俗稱的外公外婆,但我討厭使用「外」這個字眼,這讓她們從小要對我好的時候,都要去強調我是自家人,不是「外人」)帶大的單親家庭小孩,說是單親,其實有一個龐大的支持網絡社群照顧著我長大,我的阿嬤、爺爺、舅舅們、阿姨、媽媽的好朋友們,還有我求學過程中師長,她們給我好多陪伴、支持、鼓勵讓我一路快樂成長,讓我一路懂得擦乾眼淚、跌倒了再站起來繼續向前,用單親稱呼我的家庭與成長,我認為太過狹隘(但體諒這個主流社會的思考如此緩慢,現存的國民教育如此失敗,推個多元成家也會引起恐慌,殊不知多元家庭無處不在啊!)。

從小到大,我都渴望改母姓,擺脫跟「生父」血親連結、「生父」家族的關係。我是如此殷殷盼盼到我20歲,終於民法修正了!終於成年子女可以自願更改母姓!於那年的大年初四衝去戶政事務所、鄉政區公所更換證件,當時,看到新的身分證上斗大的字樣「朱」雅君三個字的時候,我真的感動到不行,但是身分證的背後,卻讓我有種被澆冷水的感覺,為何父親欄位是在母親欄位前面?為何「我」的身分證上要有生父的姓名?為何啊?我始終不解,抱著這個疑問與不爽到今天,已經五年了,感謝雅淳發起這個活動,我才去重新思考「為何身分證上要有雙親的欄位阿」?有誰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

身分證到底原本是做什麼用的?為何需要雙親欄位?之所以像跳針一樣重複這個提問,是因為這個提問很重要!為何一個獨立個體的身分證需要雙親欄位,好證明這個獨立個體是人類所生?還是代表什麼?這是否跟華人文化有關?提醒著我們:「你在父母親面前永遠都是小孩?」所以也別想長大,別想長出自己獨立的翅膀!翅膀硬了再把你打斷,永遠永遠是父母親的小孩!只是孩子,終究是個附屬品的感覺,明明都是大人,要為自己生命負責了,為何身分證上還要出現雙親欄位,好像在提醒著我們出事了,還可以找爸媽?「家是永遠的避風港」?是嗎?

就我的經驗,改從母姓之後的世界,並不是全然的美好,反而彰顯了一個過往沒想過的問題,我原本以為,改從母姓後,我可以全然的蛻變成「朱」家人,因為我從小到大是朱家人把我帶大的,但爺爺過世之後,一切風雲變色,喪禮的舉行與繁文縟節的討論中,我儼然是一個「外孫」、「外人」,從小到大在朱家長大的事實,瞬間好像被這樣的儀式狠狠打了一巴掌,二舅舅看到我摺蓮花,居然說我是外人,摺蓮花會給爺爺帶衰,這是我一輩子沒想過的對待,我不敢相信,在我考上大學那刻,送我GUCCI手錶、祝福我的二舅舅會在爺爺喪禮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爺爺過世至今,我跟二舅舅沒互動與沒說話已經6年了,這就是「傳統」的力量,也是我無法抹滅的傷痕。

其實,改從母姓之前,還有一個故事,亦是我很大的創痛:

因著爺爺逝去而帶來朱家兄妹之間的情感撕裂影響到朱家年輕一代,像是我大表哥的認知,自認是朱家長孫的他,也把我畫分成外人,在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回去阿嬤家時,大表哥看到我出現在阿嬤家,直接說:「妳這個外人,誰允許妳出現在這裡,給我滾,我要報警叫警察!」還把我跟阿嬤正在吃的麵往地上摔,並且逼問阿嬤:「阿嬤,誰才是妳的孫子?」阿嬤嚇得去拿掃具清理地面,並且顫抖的說:「都是我的孫子,我都愛。」

(作者為高師大性別所二年級)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