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多元證照的拼搏之路
by 江妙瑩
印尼媽媽邱喜春,今年46歲,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是,為了開一家印尼雜貨店,3年存了新台幣20萬元本金,雖然最後沒開成,喜春自此運用多張努力考取的證照能力,踏上自主自立之路。
印尼排華暴亂促成踏上台灣土地
1999年9月抵達台灣,過一個禮拜就遇上921大地震,喜春在台的人生之路,其跌宕起伏的心情,彷彿是震後的重建歷程。春喜是印尼第四代華僑,她回憶說,1998年印尼發生排華暴亂,不少婦女遭到強暴,當時內心十分恐懼,剛好這時結識與友人到印尼洽商的老公,不久二人結婚。
思緒將春喜拉回20年初抵台灣的情景。她說,和老公相差16歲,二人經常溝通不良,再加上身為印尼華僑;在印尼被視為中國人,在台灣卻又被當作印尼人,經常飽受歧視,她甚至被台灣朋友問:「妳家有沒冰箱?」令她哭笑不得。融入台灣社會的艱辛過程,「有次我情緒崩潰地一人到公園,從晚上哭到凌晨才回家!」春喜感嘆地說。
婚後為了經濟獨立,春喜邊帶孩子邊打工,「早上送孩子上幼稚園後,我就去自助餐打工,也去過人家家裡打掃……」在新移民會館看到賽珍珠基金會與花旗基金會合作開設免費的「幸福理財帳本方案」,就立刻報名。春喜說,當時我們是第一批實驗班、為期半年的課程,「全勤獎1千元,通過記帳考驗,又有獎金1千600元。因為沒什麼錢,就看看能不能多一點錢。」也因為參與課程,逐漸建立春喜的自信心,也開啟春喜扶助新住民姊妹的使命感。
實踐想要與需要的理財之道
多數人可以理解,管理收支平衡是改善生活的第一步。春喜認為理財課非常實用,採取一對一教學,不單單是要求每天記帳的理財節流實作,更重要是「想法改變,更能深層思考『需要』與『想要』的意義。」春喜就這樣以20萬元開一間雜貨店為目標,3年間便讓她如願。
春喜以「需要」與「想要」為例,她說,買菜是主婦們的生活重心之一,可是,冰箱經常見到腐爛的菜,於是,「我開始學習不買一大堆菜放冰箱,需要時再買。」她補充說,減少買不必要的珍珠奶茶、炸雞等等零嘴,省了許多開銷。在台灣接觸各種課程後,和老公的溝通也慢慢順暢,一度勸說老公戒煙成功,「當然,又可以省下一筆開支了」春喜開心的說。
省下的20萬元,最終因合夥的同鄉姊妹退出投資雜貨店計畫而作罷。問春喜會不會覺得遺憾?「不會呀,我把它拿來買孩子教育儲蓄險,每2、3年就有一筆利息運用,很划的來」。
努力取得多張證照成自立小資族
由於喜春積極認真的表現,2014年喜春被邀請擔任理財專案的副帶領人,協助姊妹們學習理財直至2020年。喜春說剛開始做副帶領人很沒信心,「有一次上課前,一名越南妹妹看到我,激動地抱住我不放,當時讓我很驚訝!」原來喜春雖是印尼出生長大,卻仍保有華人的白晰皮膚,越南新住民見到她,誤認她為同鄉,思鄉情切的越南妹妹,上前雀躍地抱著喜春尋求慰藉。這個事件引發喜春幫助新住民姊妹的熱忱,喜春期盼藉由這份兼職工作,能有更多機會服務其他新住民姊妹。
為了學得一技之長,春喜一步步取得美容、美甲、飲料調理、保母、通譯、母語教師,乃至印尼導遊等多方證照,COVID-19疫情之前,自印尼來台的遊客更是應接不暇,令春喜的專才充分發揮。回首20年,喜春從一個仰賴丈夫經濟的「伸手」妻子,到今天已是忙碌自立的小資族,且不吝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更多新住民姊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