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freestyle

by 林黛羚

FAMILY  STORY
屋主:代賢、仲仁
風中之星手工房目前以空間設計、施作及手感原木傢俱為主,已開始承接自然建築設計案
取材時2010年6~8月:夫31歲、妻36歲
租下土地:2007年初
蓋網室屋:2007年4月底~8月底
蓋木架黏土屋:2007年11月~2010年9月(完成90%)
蓋屏東木架黏土屋:2010年8月~籌建中(歡迎加入協力造屋的行列)

HOUSE  DATA
風中之星
地點:桃園縣中壢市
地坪:200坪
建坪:30坪
結構:網室、木架黏土屋

引言
不論是網室屋或即將完成的木架黏土屋,代賢與仲仁蓋房子的概念都讓我印象深刻。仲仁先透過書籍及施工經驗去擷取自然建築的關鍵資訊,然後就以這些資訊為材料,開始發揮屬於自己個性的房子。他們不拘泥於形式、也不想直接copy國外自然屋,自己嘗試揣摩出材料的比例與工法的創意,巧妙多變!我從他們的房子看到了自由和熱情。

內文摘錄

走過網室之後,映入眼簾的是這間讓人十分讚嘆的手感自然屋。Photo by 林黛羚
走過網室之後,映入眼簾的是這間讓人十分讚嘆的手感自然屋。Photo by 林黛羚

第一次看到代賢與仲仁家的自然屋,真的被它和諧的美感比例所震懾了。它有一種吸引力,會讓你流連忘返;它輕快、和諧且充滿年輕活力。無怪乎,人家說自然屋可以表現建造者的個性。拜訪幾次,陸續有別的訪客或路人經過,代賢都會跟他們小聊一下,「依照我以前的性格,沒經過告知就來打擾,一開始會覺得很不適應,因為這房子是要讓我們能安靜休息和專心工作的,並不打算對外開放。」代賢說,「但有些朋友來到這裡好像回到了家;有些人則對自己的家有更環保與自然的觀點。我體認到要將這樣的生活慢慢分享出來,最後,我們的家門就始終維持著敞開的狀態!」

67年次的造屋高手

仲仁雖然跟我一樣年紀,六十七年次,可是他已經「動手蓋」了兩、三間房子了!是我遇過自己親手蓋完房子最年輕的人,真的好欽佩他和代賢!第一間房子是網室屋、第二間房子是緊鄰在旁的木架黏土屋,第三間則是最近的工程、遠在屏東海邊公路旁。而這些蓋房子的動力與可能性,追本溯源,應該是來自兩人對自然生活的崇敬喜愛、以及對手作生命的極大熱情慢慢轉化而成。

「父親是外省人,晚婚、孩子多、又無專長,大半生的工作是在賣破爛,就是那個年代大家口中說的『買鴨毛、酒罐』。爸爸手很巧,撿來的書、玩具、衣服,稍微修理縫補一下就可以讓我們用了,他也會做飯、幫我們剪頭髮、教我們修理人家丟掉的東西。」代賢說,「但我們家四女一男,我若想要繼續讀書,就得自己想辦法,高中畢業之後,選擇半工半讀,白天上班工作。」

半工半讀大專時,代賢在一間印染旗幟的公司上班,存了一點錢、買了一台吉普車,與公司老闆論及婚嫁。「但我內心有個聲音,覺得人生好像不應該只是這樣,結婚生子?穩定的生活?我想找尋生命的真相,於是選擇離開。」

代賢和仲仁的網室內部。Photo by 林黛羚
代賢和仲仁的網室內部。Photo by 林黛羚

她開著吉普車,開始四處流浪、加入劇團、參與幕前戲裡人生與幕後道具製作。因為唸的是工藝設計,還自己做了許多手工品到墾丁、台南和天母擺地攤。她當時常環島,晚上大多就睡在吉普車上。「我大概是在二十六、七歲時開始四處流浪,朋友大多沒車,我偶爾也充當他們的司機和伴遊。九二一地震時,我加入吉普車賑災車隊。有了車子讓我在短時間增加許多廣度與視野,那兩年對我來說非常豐富。」二十八歲時,代賢和姐姐們跟朋友在故鄉中壢合開了結合美術教室的小咖啡館,由代賢負責吧台,流浪的旅程才結束,也是那年在回鄉旅途中,結識另一伴仲仁。

男女主人的相遇

代賢與仲仁是在火車上相遇的,「當時他坐隔壁,我們稍微聊了一下,那時他很宅,就是看起來很老實的讀書人,對我這脫疆野馬來說並不覺得印象深刻。那時我二十八歲,他小我五歲,互留資料之後,他持續跟我聯繫,覺得他是個溫暖的人,然後交往六年後結婚。」算算,至今兩人也相遇十年了。「結婚之後我們租下一間公寓的一樓,仲仁就在自己家開的工程行幫忙、去工地釘板模,而我則是教小朋友美術和成人生活DIY。因為朋友要求,我們開始接一些木作案,但公寓空間太小,每次使用鋸台都要搬到馬路對面的軍用大操場,鄰居們覺得這樣搬上搬下也太辛苦了吧。」兩人一直渴望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過著小時候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親手蓋一棟夢想中的房子」。

三年前,他們接了中壢「田中香花園」的大門創作案,與花園主人聊到他們的想法,他表示很樂意租地給他們使用。於是,代賢與仲仁便以一個月一萬多元的租金,租下面積約二百多坪的土地。他們和朋友借款,工作室的案子也開始有進展了,足敷購買材料與木工的各式機具。

快速搭出的家

第一次去的時候是六月初,房子已經停工一段時間,室內地板長出雜草嫩綠,反而顯出味道。Photo by 林黛羚
第一次去的時候是六月初,房子已經停工一段時間,室內地板長出雜草嫩綠,反而顯出味道。Photo by 林黛羚

他們決定以最省錢的網室結構,在最快的時間內搭出一個家。仲仁向地主借了一台中古怪手,很有效率地挖出地基,然後以亞管、塑膠膜搭配黑網當房子的主體,兩側垂直面則用木屋的基本工法魚鱗板結構、內部用二手木料隔間,大概一個月的工作天就把新家與工作室搞定。

「很多人都問我們,住在網室裡面堅固嗎?會熱嗎?」代賢說,「從完工到現在,已經三年了,歷經至少十個大小颱風還有梅雨季,但家裡的電腦和書本都沒有壞。不過,到了夏天正中午,這裡就真的很熱,尤其是今年,中午的時候感覺太陽是從網縫中灑下來的。至於下午與早上,還有其他季節,網室其實都還蠻通風的,冬天甚至會冷,需要用壁爐取暖,我想應該跟網室屋的材質有很大的關係吧。」

說也奇怪,房子四周包圍著樹林與草叢,木玫瑰攀爬包覆整個網室屋,通常螞蟻會沿著藤蔓四處找吃的。但是廚房就位於門口旁邊,卻沒看到螞蟻與蟑螂。網室與戶外之間除了墊高外,沒有關門、也沒有裝紗網,或別的預防措施。代賢家有二隻貓,把蟑螂當成零食解解嘴饞是有可能的,但為何沒有螞蟻呢?「可能我們都吃蔬食,而且也不常吃甜食!不過之前是有出現過一、兩次螞蟻的路線,不過我對牠們說,請求牠們到別處覓食。這方法似乎有用喔,後來就較少看到了!」

代賢也會稱讚植物,因此門口的植物與屋頂上的木玫瑰都十分旺盛,「任何一切都需要愛與尊重。」代賢說。

網室蓋好之後,夫妻倆參加了由國內團體舉辦的身心靈結合綠建築的課程前去美國,實地參訪當地的自然建築,於是回來之後,就更有信心朝夢想前進。仲仁從國內外網路書店買了好幾本自然建築的DIY指南,結合自己之前的蓋屋經驗,從做中學、摸索出自然建築的樂趣。「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會蓋房子,只是現代的建築工法,依賴太多機械,讓人覺得遙不可及。自然建築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沒有一定的答案及規範的工法。」

光是土壤,美國的土壤跟台灣土壤的成份與濕度必然不同;還有材料,美國的白楊木與松木佔大宗,但若真要達到減碳與在地資源的活用,當然是以台灣容易取得的木料為主。有的時候,書上提到用來混和土壤、泥沙與麻絨的小道具,在台灣買不到,就想辦法自己做,用竹子削出類似竹筌的型態,也一樣有攪拌效果。自然建築的精神之一,就是不拘泥形式,依照現況與實際經驗來做機動調整,有動腦、有實驗、有分享才有樂趣。如果今天有人到美國上了自然建築的課程,之後回國就要求要與美國老師操作過程「一模一樣」,那就變成「建築專業技術」了。

喜歡變化與實驗的夫妻倆,房子的四面牆都用不同的形式來建構。「雖然房子的座向基於取景考量,必須座西南朝東北,不過我盡量用牆面材質來確保房子冬暖夏涼。例如南面與西面用會吸熱的磚牆與土牆,這樣冬天時可以吸熱、隔絕寒冷,到了晚上就會慢慢釋放熱氣來。夏天的陽光角度比較高,所以我讓屋簷突出四十五至六十公分遮夏陽。」仲仁說。

第二棟家屋–風中之星續航中

四間網室中的客廳。Photo by 林黛羚
四間網室中的客廳一隅。Photo by 林黛羚

在蓋自然建築的同時,夫妻倆的空間設計與木作傢俱案也變多了,因此房子的進度緩慢,有時還會一段時間都沒法動工。不過在製作和堆砌土磚時期,他們還是不忘邀請大家來參與,甚至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實際參與。「不過人多不一定進度快,主要還是著重在玩泥土與體驗,做工的紮實度就要看個人了。所以後期要細收的部分,就自己做。」至今木架黏土屋已完工接近百分之八十,除了局部門窗與水電配置外,就剩下室內佈置陳設了。

八個月前,他們遇見江萊(Waiji)這位陽光型的年輕人,邀請他加入名為「風中之星」的這棟家屋,工程進度於是加速進行。「我們真的很像螞蟻,每天忙進忙出、扛東西、捆稻草、自己攪黏土,雖然我跟仲仁還有江萊體格都不算高壯,但我們很勤奮喔!要從平地自己動手蓋房子,如果沒有熱情與決心,是沒辦法做到的,我說真的!」代賢想了一下,又說,「其實,要很感謝小時候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不然我應該很難想像房子可以靠自己蓋。因為小時的背景,讓我有能力和勇氣用雙手做現在的事。」

雖然目前還在慢慢還款中,自然屋的室內也尚未完工,但「風中之星」這幾年已走出自己清楚的特色和明確的理念,因此各方面都更成熟、穩定。「我深深相信,只要我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願意敞開心門和更多朋友分享一些好點子,整個宇宙的資源與支持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我很榮幸也能成為代賢信念實踐的其中一個小小環節──當代賢詢問可否介紹高雄提供舊料買賣的地方,因為他們在屏東海邊打算也蓋一間木架黏土屋需要舊材,於是我請代賢向本書另外一位屋主高傑詢問舊材廠。致電舊材廠時,他們正在拆一棟老舊倉庫,仲仁與代賢於是火速趕到現場,當怪手正準備拆最後一棟時,被仲仁即時阻止。他們拆下完好無缺的三角桁架,因此海邊小屋很快就有屋頂了!

蓋自然屋,對代賢與仲仁而言只是邁向理想目標的中途而已,他們還有一個終極的目的。「過回古老印第安式的聚落生活,期望在多年後能有一片廣大土地,邀集理念相同的親人朋友,自給自足。孩子在智慧長者和自然土地上學習、成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過一種順應自然、落實環保、提升靈性的簡單生活。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練習這樣的模式,姪女常常參與我們的生活,媽媽時常來玩,弟弟也一起在工作室工作。」這樣自給自足的社區模式,在古巴及瑞士Dornach 已行之有年,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為宗旨,在此誠心祝福代賢與仲仁能夠在台灣及早實踐!再過幾個月一定會再去看看房子有什麼新進度囉!

(感謝作者林黛羚商周出版授權刊載,摘選自《蓋自然的家屋》p10-31)

延伸閱讀

林黛羚演講訊息
簡介: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用自然、有機的方式 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
時間:99年12月14日(二)10:00~12:00
人數:每堂20人(額滿為止,敬請即早報名!)
地點: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北市汀州路3段160巷4號5樓之1,近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
費用:免費(知識無價,歡迎自由捐款!)
報名:蓋自然的家屋
連絡:02-23686211
e-mail:homemaker@ms15.hinet.ne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