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自然的韻律過日子
by 林黛羚
FAMILY STORY
屋主:阿忠、怡文
影像詩 愛真的哼唱
取材時2010年8月:阿忠42歲、怡文41歲、愛真8歲、阿寬3歲
來到水里承租古厝:1993年
蒐集拆除的木料:1993~1995年
親手蓋房子:1994~1996年
蓋第二間:2006年
HOUSE DATA
阿忠與怡文的家
地點:南投縣水里鄉
建坪:一樓約20坪、二樓約12坪、二處閣樓約5坪
建材:舊木料、河邊泥沙
引言
飄雨 飄到臉上
看那邊的霧 看鳥飛
晚上 躺在那裡(指著屋頂) 看月亮
然後 睡覺
就是這麼舒服!
── by 愛真
(摘自吳德淳導演的《愛真》影像詩,是七歲時的愛真,在屋頂上遊玩時的隨口說說。)
內文選讀
從阿忠那裡回來之後,就一直想念著愛真。
之所以會來阿忠家,是因友人Davis 在一次機緣下與阿忠的妻子怡文相識,大夥兒聊到阿忠家很特別,引起Davis 的興趣。怡文那天雖然外宿,還是大方向Davis 報路,「房子沒有鎖、也沒有門,走進去就是,就當自己家,隨意!」Davis 跟我描述那天晚上他與朋友借宿所見,即使突然拜訪,家裡擺設一樣有型,真是優雅兼氣質的房子。
不過等我約好拜訪的當天,怡文已出國進修瑜珈近一個月,阿忠讓兩個孩子愛真與阿寬自由地在屋裡追趕跑跳,當然不會有什麼優雅或氣質擺設,但反而有著孩子們的率真自然與調皮氣氛,負責拍照的Davis 很快就淪陷,以鏡頭拍下他們的瘋狂行徑。媽媽再過一週就會回來,Davis 問姊弟倆,會不會想媽媽?愛真立刻點點頭,阿寬則是故作堅強的搖頭。
在家裡出生的孩子
今年八歲的愛真與三歲的阿寬,都是怡文在這間房子裡自然分娩生下的。「在得知懷孕後,我們就一直認為會在家裡生,頂多找助產士,完全沒考慮過去醫院。不過也不敢跟親友長輩講,他們一定會擔心與反對。記得愛真出生當天,怡文媽媽還打電話來叮囑一些懷孕要注意的事情,我們還要故作鎮定假裝沒事,因為我們希望寶寶剛出生的這幾天,只有我們和寶寶獨處。」
愛真出生當天,怡文原本在二樓,阿忠在一樓釘窗戶、防止冷空氣進來,準備讓怡文在一樓生產。當怡文感覺到羊水破了,她跟阿忠說要生了,當時阿忠窗戶還沒釘好、又要聯絡助產士,竟慌張地跟怡文說:「等一下……」怡文好氣又好笑,哪有人連生小孩也要等?只好低頭跟肚子裡的愛真說:「等一下,我們到一樓生喔!」她感受到本來準備出來的愛真似乎又平靜下來,到一樓之後不到十分鐘,愛真就出生了,那時從埔里趕來的助產士還在半路上。助產士抵達後,正好可以處理怡文意料之外的植入性胎盤*問題,好在順利解決了。
房子的寶貝
愛真和阿寬,不但是怡文和阿忠的寶寶,也是這間房子的寶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所爬、所觸摸、所看到的空間,就是這間房子的溫暖黃光、厚實又陳舊的地板,以及自然風和周遭的一草一木。
儘管阿忠建造的螺旋樓梯間距頗大、儘管屋脊和屋簷都沒有欄杆、儘管他們的房間和寫功課的地方都是懸空的,但他們姊弟倆可以飛快地在樓梯間嬉戲跑跳、在屋頂上飛簷走壁。這間房子是有生命的,它透過樓梯、地板與牆,保護著阿寬與愛真;與孩子一起嬉戲,可以明顯感覺到房子的心跳跟著他們一起脈動,很難想像將來若他們長大離家,屋子會如何凋零與心疼。
單車環島後 決定落腳水里
蓋這間房子的時候,是阿忠二十六歲時,在這之前,阿忠有如漂浮不定的風箏。「退伍之後,我從事過鷹架拆除、水果批發、賣茶壺等生意,內心一直處於浮動狀態,」阿忠邊泡著墾丁港口村的武夷茶,邊跟我們聊著,「於是我決定買一台二手腳踏車去環島,那個時候也沒帶地圖,只收拾簡單衣物就出發了。」那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當時尚未興起單車環島。阿忠往東岸騎,騎到台東縱谷一帶,內心就已經暗自決定,將來要住在有山、有樹的地方。「好像是在蘇花公路上某段隧道吧,總之,我從台東往北騎啊騎,遇到一條隧道。那時候的隧道並沒有鋪柏油,隧道的壁面也是開鑿的凹凸表面,不像現在都用水泥收得平平整整的。我沒有手電筒,裡面比黑夜還要暗,是全然的黑、全然的無聲。我緊貼著帶著濕氣的山壁,如盲人一般,以手當觸角,一手摸著山壁、一手牽著單車,好慢、好黑、好似永無止境,那時內心所面臨的恐懼與未知,是如此真實與直接,當你看到隧道末端的小光點時,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走出隧道,恍如隔世。」從壓縮、黑暗、獨自面對恐懼到重見光明,這段隧道的經歷,事後阿忠回想,猶如某種形式的重生。阿忠接著騎到花蓮,鞋子磨破了,赤腳騎經台北、新竹,然後往南經過水里,遇見一位陶藝家。陶藝家答應教他做陶,於是回到屏東之後,跟妹妹借了三千元,帶著一只皮箱,再次回到水里。
房子歪了,拉正就好
現在阿忠蓋房子的地是租的,地主是一位留日的性情中人,後來過世、地由兒子承繼,兒子同意讓阿忠續租。「當時憑藉的是國小曾在頂樓偷蓋木造鴿舍的經驗。如果當時我爸媽發現時,不是把它拆掉,而是鼓勵我朝木作方向發展的話,我可能在高中就有辦法自己蓋房子了。總之,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當時我偶爾打些零工、幫人家拆房子,就順便把拆下可用的舊料留下;又背著竹簍去溪邊挖砂石,自己攪拌成水泥做地基;然後再把木柱與地樑放在水泥基柱上。」經過現場確認,阿忠所謂把木柱「放」在水泥基柱上是真的,木柱與基柱之間,只用鐵環連結器相互扣住,有的甚至沒有連結器,只是單純放在上面而已,實在
有些不可思議!
蓋了兩年,終於完工。
「九二一大地震時,閣樓放了一堆書,造成房子頭重腳輕,整棟屋子傾斜十五度。」
「那怎麼辦?有重蓋嗎?」
「沒有啊,把它拉回來就好。我用三條鋼索,固定在房子的三根柱子上,然後對邊綁在東向的三株老梅樹上,慢慢勒緊、慢慢拉正。」阿忠泰然地說。
把傾斜的房子拉回來,別人聽起來也許會很訝異,但對阿忠來說卻是理所當然,壞了就修、斜了就扶正。雖然有的窗戶已經錯位無法復原,但房子本身顯然還是很堅固,它繼續保護著一家人,經歷接下來的地震與颱風都安然無恙。
自然而然就會蓋了
「房子是慢慢長出來的。一開始只有樓梯間以及這邊的起居室,後來增加了廚房和浴室,然後阿寬出生,我又把一樓往東邊拓出一間、起居室這邊也往右邊再拓寬。我都是一個人蓋,包括屋頂的桁架,在立完八根最高的柱子之後,慢慢把橫樑架到高處。二樓還沒蓋好的時候,就遇到赫伯颱風,為了怕窗戶破掉,我趕緊把窗戶全部拆下來,讓雨水打進來,反正濕了之後就乾了。」阿忠說。「我以前是個批判心很重的人,腦子會自動對看到的事物進行分析與批判。當我在蓋房子的過程,感受到自己好像天生就會蓋,不必人家教,雙手自動會去敲敲打打,內心會放空,腦袋裡沒有雜訊,只剩下我與材料、我與工具、我與動作,那種感覺真好。至於錢,我倒是完全沒有考慮,很多時候就是你想蓋,資源就會自己冒出來。我當時只專注在工程的難易度、技術上的克服,若只擔心錢夠不夠,其實那是很大的障礙,我可能就蓋不出來了。所以人家問我花多少錢蓋這棟房子?老實說我真的沒有算過,只能說應該不超過十萬元。」房子蓋好後,不少朋友看到,也委託阿忠去幫忙蓋,因此在水里一帶有不少阿忠的作品。
學著放下 讓孩子擁有冒險的自由
後來,阿忠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剛從澳洲回來的怡文。怡文在澳洲時,曾待在某個自給自足的社區,那裡不論蓋房子或食物來源,都盡量自己來,「我在澳洲與一群生活很自在的朋友一起居住,他們都活在當下,認識阿忠後,我才很驚訝發現台灣也有人這樣生活。阿忠的房子和裡面的傢俱,都是他自己做的。那是從『裡面出來』的那種溫暖感覺。」於是,他們交往、結婚,在自己的家生小孩,都顯得再自然不過。
他們讓愛真和阿寬自由自在地奔跑、冒險,「我們不是放任他們去觸碰危險,而是教他們先學會觀察,分析可能的危險、提供資訊給他們,然後他們再自行評估要不要去做。」窗外有隻青竹絲就在梅樹上探頭探腦,愛真經過時只是隨口說:「那裡有隻青竹絲。」對牠沒有恐懼也沒有好奇,好像只是隨口介紹居家的擺設。
愛真會用鋸子鋸出一把木劍、照相機;阿寬會在樓梯上翻身擺姿勢,還會拿菜刀幫忙切自己從樹上摘下來的果實。就如同大部分的山上住家,蚊蟲比較多,但阿寬怕熱,包括我們到訪的那天,他衣服才穿沒多久,又央求老爸幫他脫光,即使蚊子叮得全身超過二十多處腫包,阿寬也不以為意。姊弟倆常又爬樹又爬屋頂的,「放手讓小孩去『冒險』,對父母來說是最難的。但從另外一方面想,我們這群經過現代化過程的成人,想要回歸自然、重拾與自然之間的聯繫已有難度,而小孩子則是一出生就跟自然還保有連結,如果我們不去切斷這個連結,他們會很自然地一直保有這份關係。」阿忠也常帶孩子去游泳,從游泳池到海邊,讓小孩自行憶起游泳的方法。「有些人問說是不是該帶小孩去補習班,但我們覺得在這個年紀,大自然就是最棒的老師。小孩不是你的,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特質,很多時候需要有覺知地與他們相處,而不是規範他們成為自己心目中所想要的那樣。」
順在韻律裡頭
中午,阿忠炒了一桌好菜,食材包括自己種的以及山上與海邊採來的常見野菜。「在這裡住久了,怡文和我不知不覺地順在韻律裡頭。就是說,凡事不用急,第一件事好好做完、再做第二件,不要做第一件時腦袋急著想第二件。譬如種菜,每當我們忙完、開始種菜時,隔天就會下雨,屢試不爽!真的,常常好幾天都是大太陽,播種的隔天就下雨了。當你把頭腦放掉的時候,自然就會順在這個韻律裡面,積極地接受自然的安排。」
目前生活主要支出,是孩子們的學費、貨車的油錢及夫妻倆出國進修的費用。主要收入則包括阿忠設計的木作家具與創作、賣給裝潢的實木原料、怡文釀製的有機醋和瑜珈課程。幾年前,阿忠買下地主旁邊的一塊地,並在上面用磚、土、泥要蓋出木構瓦房,不過蓋到一半就停滯至今。阿忠給了我們一片光碟,是吳德淳導演在二○一○年完成的《愛真》,記錄了他們家幾年來的生活,內容十分溫暖、真實。
近期,阿忠正處於放空與休息的狀態,怡文不在,他也要負責接送小孩上下學、照顧他們,「那間蓋到一半的房子和那塊地,想要賣掉了,直覺告訴自己又該動了。靠山久了,現在想靠海,最近正在墾丁一帶找地。」阿忠是很依照直覺行事的人,講話慢慢的,不太講理論與技術,倒是很喜歡講故事。在我們離開之前,阿忠又講了一個關於覺知的故事。
好久以前,有一位屠夫因長期屠宰豬隻,內心覺得似乎不太妥當,於是去找修行的老和尚。屠夫問和尚:
「師父啊!我長期宰殺豬隻,覺得不太安心,是否該停止了呢?」
和尚說:「我不知道啊,你自己覺得呢?」
屠夫得不到明確的答案,悻悻然回去,繼續屠宰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真的受不了內心的愧咎,決定放下屠刀、不再宰殺動物。
其他和尚問老和尚:「他最後終究還是放下屠刀了,為何你不早點跟他說,這樣可以讓他少殺幾隻啊!」
老和尚說:「如果當時我就要他停止,那就變成我的決定,他只是照做。這次他停止屠宰,是他覺知到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他真的放下屠刀,就是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感謝作者林黛羚與商周出版授權刊載,摘選自《蓋自然的家屋》p32-47)
延伸閱讀
林黛羚演講訊息
簡介: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用自然、有機的方式 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
時間:99年12月14日(二)10:00~12:00
人數:每堂20人(額滿為止,敬請即早報名!)
地點: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北市汀州路3段160巷4號5樓之1,近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
費用:免費(知識無價,歡迎自由捐款!)
報名:蓋自然的家屋
連絡:02-23686211
e-mail:homemaker@ms15.hinet.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