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女權日

by 網氏

1999年11月30日是婦運工作者、前民進黨婦女發展部主任彭婉如女士遇害三週年的日子,也是國內外婦運人士共同推動的「女權日」,可是,觀察最近 報章雜誌、電子媒體的報導,「女權日」三個字卻不曾出現過,網氏不禁疑惑,究竟是台灣已達到兩性平等共治的社會?或者是婦女團體全力投入救災,協助災民重 建勝過一切?還是「女權日」仍未獲得普遍的認同?網氏仍在尋找答案。

記得三年前,致力推動婦女參政、提昇婦女權益的彭婉如女士,從台北南下高雄為民進黨即將進行的「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催生、奔走,不料卻搭上 「死亡計程車」,為婦運殉難,也是對台灣婦女人身安全最大的反挫,國內婦女團體在悲慟中發起「全國婦女連線」,共同推動「女權日」的誕生 。

三年了,在社會各界的引頸期盼下,警方至今仍未破案,婉如的家屬及親友也逐漸由悲慟化為力量,透過「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延續、實現其生前未竟之志。

因彭婉如女士的遇難,促成了立法院火速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教育部和內政部也陸續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性侵害防治委員會,針對官方的政策及回應,網氏已於女權日–免於恐懼的生活空間做過一番調查及報導,反應婦女團體的隱憂。

三年後的今天,台灣社會的性暴力事件仍是有增無減。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資料,強姦(包括輪姦)等性侵害案件,從1996年1361件、1997年 的1478件增加到1998年1701件(學者專家指未報案的黑數通常十倍於報案數),其中九成以上的受害者皆為女性(註)。

在民間團體及學界方面,我們雖然看到了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工作人員以具體成果交出在全省推展「社區治安方案」、「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社區課後照顧支 持系統」的成績單;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畢恆達等學者發表「台灣男人請佩戴白絲帶、協助女性獨立自主」的論述,再次向社會大眾提出終止性暴力的呼籲。

可是,民間團體力量的投注,並不表示台灣婦女從此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不論來自官方、校園乃至社會教育的防暴策略,卻總是針對女性、以犧牲女性的行動自由換取平和的治安假象,這也是網氏堅持「女權日」存在的理由與主張。

註:參考資料來自畢恆達著「台灣男人請佩戴白絲帶」(88年11月29日自由時報)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