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吃魚才安全?
by 黎德斌
故事的開端應該發生在1930年代,DDT的發明,隨著二次大戰而廣為使用。合成化學的興起,無數的新發明開展了化學農藥的興盛期,戰後的「綠色革 命」也仰賴大量的農藥使用,達到糧食增產的高峰。戴奧辛、多氯聯苯、夫喃三惡客與DDT等9種農藥,現在被稱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a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中的12惡客,成為當今全球想禁用的最毒物質。為什麼?過去的考量是我們在大自然中所使用的量,算是極微量,加上有 極大包容量的大海做靠山,再怎麼用流入大海也沒剩多少,但是……才沒多久,人們便發現水產魚肉中含有DDT的污染,為什麼會跑到魚肉中呢??
大自然是很公正的而且很聰明的,使了一招「生物放大」反將了我們人類一軍,什麼是「生物放大」?就是剛剛說的那一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 泥巴」,而我們灑的DDT等都流到土裡了,雨水又將泥土沖入了河川中,最後流向大海,而這些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衰解期又非常的長,於是小蝦米 就把這些物質給吃下去了!加上POPs又會殘留於動物體內久久不易代謝出去,於是小蝦體內的農藥就隨著牠吃的泥巴量而日益增高,而小魚又將小蝦米給吃了下 去,而且牠還不止吃一隻,天天吃,可能吃了數千隻,這樣小魚體內的POPs含量又高出了蝦米許多,大魚呢?看到小魚就吃,又吃了好多的小魚,大魚體內的含 量不說您也知道……,最後誰吃了大魚?
這是數十年前的故事,這些含氯的毒藥多數國家早就禁用了,大海的憤怒雖然淡化了,卻未完全平息,這些問題老早就普遍存在於食物鏈中,自然的食物鏈狀況 下,消費等級愈高的(如同獅子,狗啊!人類等),體內這些農藥的含量就愈高,這是人類自食其果,怨不了誰,而這種污染已遍及全球,連小布希也免不了每天要 品嚐一點戴奧辛,過度恐慌解決不了問題的。空氣中也有污染,但沒有人因恐慌而不敢呼吸!以平常的心態面對現實的問題也是一種新的生活哲學,但難以避免的, 就學習將生活風險減到最低,幾個因應方法提供您來參考:
- 不要單吃某一種魚,以分擔風險。
- 可減少吃食物鏈中消費等級較高的大型魚(例如鮪魚、旗魚、鮭魚、鱈魚)小型魚口味其實不錯。
- 不吃魚的內臟、少吃魚卵及魚皮,因為POPs多殘留於脂肪組織內。
- 了解注意魚貨來源,避免購買有問題的魚貨。
這次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所做的抽驗,是參考世界唯一訂有水產品殘留植的澳洲標準,若是參考美國或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畜肉殘留標準,國內的水產尚無有 機氯農藥的危機。而這次的調查,提醒了我們所忽視的全球污染事實,也點醒了水產品走私猖獗的事實,如何在未來加強對水產品的檢驗與把關,杜絕水產品的走 私,恐怕才是當前之要吧!
(本文作者為綠主張共同購買中心畜產專員)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綠主張共同購買中心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