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騷擾已成常見親密關係暴力,跟騷法立法刻不容緩

by 江妙瑩

跟蹤騷擾型的親密關係暴力一樁接著一樁,即便身為員警也需要保護令護身。

近日媒體報導,一名基層員警與竹科女性工程師交往3個月分手。不甘分手的工程師持續騷擾這名警員1年多,某日警員與女性友人出遊,工程師也租車全程跟監,甚至拉扯林女頭髮、摔手機辱罵「臭小三、不要臉」,檢方依強制、毀損、傷害、公然侮辱等罪嫌起訴該名工程師,警員迫不得已向地方法院聲請保護令獲准(見 前女友狂跟蹤扯情敵髮 帥警怕怕聲請保護令)。

現行法令,科技跟騷型性別暴力無法有效扼阻。Photo by Hermes Rivera on Unsplash

跟蹤騷擾已成為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型態

根據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簡稱家暴中心)最近統計,北市近3年親密關係暴力案件有持續成長的趨勢,而「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案件近3年成長近7成,其中不乏雙方為陌生人,只因單方一廂情願追求騷擾,對另一方形成人身安全威脅!由於雙方未同住,「跟蹤騷擾」成了常見的暴力樣態,施暴場所多在各自住處,被害人近8成為女性。由於網路和3C產品普及化,以科技或網路社群進行跟騷的案件愈來愈普遍,也顯示跟騷案件的犯罪型態和特性愈來愈多元,現行法令無法有效保障,民間團體因而催生跟蹤騷擾防制法立法,可惜,這部防止性別暴力的法案卻聲聲慢、只聞樓梯響。

為了孩子的升學考試,家長多禁止孩子求學期間談戀愛,學校也多祭出「禁愛令」,缺乏情感教育土壤的台灣社會,落實尊重自己與他人、好聚好散的觀念不足,如前述新聞報導跟騷的案件,親密關係暴力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

  親密關係暴力案件 未同居暴力案件 未同居暴力成長率
2016 5,839 221
2017 6,151 281 +21.3%
2018 6,576 369 +31.3%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單位:件

依家暴中心統計,北市親密關係暴力案件從2016年的5,839件、2017年的6,151件,2018又持續增長至6,576件;在各項暴力類型中,「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案件明顯有增加趨勢,從2016年的221件、2017年的281件,2018年再增至369件,雖然僅數百件,但近3年的成長也近7左右。分析雙方未同住的恐怖情人暴力,以「跟蹤騷擾」特別多,最常見加害者先守株待兔,等候對方現身後當街拳打腳踢;或哀求復合不成,發生嚴重爭執再施暴;有的則瘋狂傳簡訊騷擾,或言語威脅要自殺、傷害對方或對方寵物等精神暴力。施暴場所則有被害人上班場所、約會地點等公眾場合,不過各自的住處仍為大宗。(見 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 3年增7成

Photo by Tom Barrett on Unsplash

現行法令難有效扼止科技跟蹤騷擾暴力

自2013年起全力推動反跟蹤騷法立法的現代婦女基金會(簡稱現代),在多年的個案服務經驗中發現,在人手一機盛行的今天,跟騷方法從過去真實生活中的站崗與尾隨等直接監視,已逐漸轉移為「科技跟蹤騷擾」。現代姊妹於去年在網氏女性電子報推出「看不見的恐懼:科技跟蹤騷擾」焦點話題,針對「科技跟蹤」指出,利用儀器設備、網路科技、衛星定位等方式騷擾或竊取被害者的資料。科技跟騷,一如看不見的恐懼,受害者多為年輕女性,不僅是親密伴侶或熟人所為,陌生跟蹤者比例也頗高。

跟蹤者最常用來跟蹤騷擾的社群軟體前三名依序為:Facebook臉書、LINE和IG;因為網路的便利性、低成本、高連結度,造成此類犯罪出現頻率攀升,加害者在虛擬世界的掌控,進而造成被害人全面性地生活負面影響與心理創傷。可惜依據現行法令,已無法全面規範跟騷的犯罪樣態;長期無故跟蹤,最多僅以社會秩序維護法開罰3,000元,難以有效扼止暴力發生,需要專法保障受害人權益(見 杜絕科技跟蹤騷擾,關鍵在資安管理)。

2018年5月間,行政院送交「糾纏行為防制法草案」至立法院,當時的內政部長葉俊榮聲稱是送給全國民眾一份母親節大禮(見 葉俊榮:母親節前提出跟騷法 列優先法案),現代版的「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也由藍營立委提案送交立院,可惜,至今仍未排入優先法案議程。面對逐年升高的跟騷性別暴力案件,專法立法工作刻不容緩。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