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姿/讓「我能幫孩子什麼」思維取代空洞的愛與尊重

by 陳靜姿

簡立,出生在醫生世家,爺爺是中醫師,爸爸是牙醫,舅舅是精神科醫生。簡立從小到大功課一直很棒,爸媽也期望她未來能學醫,從事醫師的工作。而簡立從小喜歡唱歌,最大的夢想是當演藝人員。簡立在高中時順利考上第一志願。

有一天簡立來找我,她說,每天到學校,讓她感覺她就要死了,她告訴爸媽,她生病了,需要看精神科醫生。但爸媽卻認為那是她不想上學的藉口,根本沒有病。

孩子需要爸媽更多的陪伴,進而感受來自爸媽的愛。Photo by Adam Sherez on Unsplash

看著簡立痛苦無助神情,我答應簡立和她爸媽好好談一談簡立的狀況,於是我約了簡立的爸媽,告知簡立的想法及目前狀況,簡立爸媽允諾我會好好的跟女兒談一談,也會尊重簡立的興趣。

爸媽說愛與尊重,孩子卻仍瞧不起他們?

過了一星期後,簡立再來找我,她說:

「去上學真的感到非常痛苦,並不是在騙他們。爸媽的確跟我談過,也說會尊重我的興趣,讓我可以在休閒時間去練唱,他們也幫我找了歌唱老師,但同時他們還特別找來一位知名藝人來跟我說,演藝工作這條路很辛苦,要我不要想著當藝人,還是專心讀書比較重要。你看看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虛偽,表面上說答應我,尊重我,但事實上,她們就是要我好好讀書,讓她們有面子。

尤其是我爸爸,他就是這套,他從來都不尊重人,媽媽只要不照著他的話去做,他還會動手打媽媽。為什麼我要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媽媽明明就過得很痛苦,在人前還要裝著一副幸福快樂的樣子。我瞧不起她,更瞧不起我爸爸,我根本不想和他們有任何互動。」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影響她們學習最深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做父母的沒有一個人是完人,但是做父母的可以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榜樣。在過去的諮商經驗中,每次看到像簡立這樣的孩子,我總是感覺到無奈與無助,我能幫孩子什麼?我們常說現在孩子是草莓族,是媽寶。但請問:為什麼會有草莓族?為什麼會有媽寶,還不是我們教育出來的。

愛?還是操控?

在簡立案例中,簡立瞧不起她的父母,長期不和父母對話,因此才想把心中的痛苦告訴我。我請簡立給她父母一個機會,因此約了簡立父母談談,但簡立的父母在和我談話過程中,表達他們對簡立的愛及尊重,但到底什麼是「愛」?什麼是「尊重」呢?佛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中說,愛的首要意義是「給予」,除了給予外,愛經常包含照顧、責任、尊重以及了解。其中對於尊重,佛洛姆指出,如果愛缺乏尊重,則「責任」易變質為控制及占有。尊重依照字源「espicere」,它意指一種能力;她人是什麼樣 子,我就照她的樣子來認識她,認知她獨特的個性。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她依照她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尊重意含著我對她人沒有侵佔剝奪的欲望。我希望我所愛的人是為了她自己而成長及發展,並且依照她自己的方式成長及發展,而不是要她合我的意,合我的用途。

爸媽與孩子的看法及價值觀不同時,先別急著教訓,而是去思考為什麼孩子會這樣說。Photo by pan xiaozhen on Unsplash

從簡立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對簡立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操控,我想如果簡立父母真的愛孩子,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該可以感受到簡立對他們的態度,而適時的回到自己身上內省思考:「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態度?」是太竉孩子,或是方法不對,需要再做調整?

回到想寫「觀看孩子的窗外世界」專欄的初衷,就是因為在教育現場上,看到太多的孩子內心在受苦,現代孩子雖有充分的物質享受,但她們的內心是貧乏的,她們有時甚至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現代孩子,放了學是到安親班或者才藝班上課,回到家八九點了,而爸媽工作也累了一整天,陪孩子的時間及體力都有限。

因此,建議家庭要有共同的興趣或活動,增加彼此互動時間,在這互動中,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及說話方式,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怎麼當父母。比如,孩子的看法及價值觀不同時,先別急著教訓,而是去思考為什麼孩子會這樣說。再想想是不是自己曾做過不良的示範,或者,是從媒體文化、同儕那裡學到的。再思考我能幫孩子什麼?

過去在教育裡,我們常被教導不能犯錯,但我們似乎沒有人是不會犯錯的。因此,既然人人都會有犯錯的可能,我們是不是能不要太苛求自己及孩子,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在這事件中學到什麼?

(作者為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

如何觀看孩子的世界?了解更多靜姿與親子的哲學對話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