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亦或是控制孩子?

by 陳靜姿

前言:在一場兒童哲學教學實驗的活動中,老師和鹿露進行思辨對話,鹿露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未立即的回應,而是在審慎思考後才回答。在活動進行到尾聲時,老師請鹿露去問坐在旁邊觀看的媽媽,對她今天的表現滿意嗎?媽媽當場回應,我不喜歡你今天的表現!你平常反應很機靈的,你今天有夠差勁。鹿露聽完後,羞愧的回到坐位。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條件的。photo credit:flickr@Neal Fowler CC BY 2.0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條件的。photo credit:flickr@Neal Fowler CC BY 2.0

為什麼妳覺得鹿露今天的表現有夠差勁?

媽媽:教學觀摩或親子活動的時候,還有平常在家的時候,我問他一些問題,他都能馬上回答。他今天想了那麼久才回,我覺得真的很差勁。

妳看到鹿露今天的表現,讓妳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媽媽:我有點失望,她平常表現很快的。一個問題要想那麼久才回答,一定是不會,讓我覺得我沒把孩子教好;或者,她的同學都能馬上回答,感覺很優秀,我們鹿露好像比較笨。

妳的意思是鹿露的表現,讓妳感覺到很沒面子嗎?

媽媽:有一點,我希望她是優秀的,這樣對她將來會比較好些,長大才能出人頭地,不要讓別人瞧不起。

妳認為今天當大家的面前這樣回應鹿露,對她有幫助嗎?

媽媽:我想她會有點難過及失望,但我是為她好,我回去會再跟她溝通。

你認為鹿露為什麼會失望呢?

媽媽:她高興的跑來問我,我想她是對自己的表現是感到滿意的。我應該先聽聽她自己的想法,再去思考她期望的和我期望的有什麼不同,再回答她。

詩人佛斯特說:「家,是時時向你伸出雙臂迎接你的投入的地方。」但是反觀現今社會家庭模式,充斥著「裝飾的愛」,裝飾的愛,是有條件的。「我會愛你,如果你有好的表現」、「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是為你好」。「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得以愛為名,要求孩子應該如何如何,這是「控制」,是教養者的需求,用以降低自身的焦慮。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對「父母」這樣的角色與形象,視之為理所當然。然而,陪伴,才是孩子的需求,父母最關鍵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成為能獨立思考的人,讓孩子是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是非判斷、學會為自己說話為自己的言與行負責。鹿露在表達個人需求時,媽媽用羞辱方式傳遞給鹿露的訊息,包含,告訴鹿露她是可恥及不值得被尊敬,如果這類的言語經常在教養過程中反覆的出現,鹿露最後會感覺自我的存在沒有價值,並排斥自我,阻礙健康的自我認定及內在自我關係。

(作者為哲學諮商師、兒童哲學講師)

如何觀看孩子的世界?了解更多靜姿與親子的哲學對話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