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來的見證者-性創傷故事書籍巡禮
by 徐雅菁
當我著手蒐集資料,準備對有關台灣出版界近幾年來在性 創傷、性受虐這方面議題的出書情況作專題介紹時,報章媒體正傳出印尼五月發生暴動時,華裔婦女近二百人遭到強暴的新聞。報上提到遭強暴後的十八歲女孩薇薇 安,在網路上,字字血淚地,傳送著她的遭遇和控訴。全球性的基督教組織即在網路上呼籲眾人為受難者代禱,台灣的婦女團體也連署聲援,並呼籲國際人權組織給 予實質關切。
書名:創傷與復原
作者: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
譯者:楊大和
出版:時報文化
不論是群體暴動所帶來的殘酷虐待,或是平日個別環境中的潛藏傷害,我想「創傷與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一書的作者朱蒂斯‧赫曼(Judith L. Herman)說的對,強暴、亂倫等性創傷與家庭暴力的討論或研究能夠公開、合法化,必須有賴政治運動的支持。她說:「要讓大眾在意識上接受創傷事實,必 須有一種能肯定並保護受害者的社會脈絡,使受害者與見証者聯盟起來。對個別的受害者而言,這樣的社會脈絡是由朋友、愛人和家屬等關係建立起來的;對大社會 而言,這樣的社會脈絡則是由為弱勢團體講話的政治運動所建構的。」
由時報出版的「創傷與復原」一書,可以說是朱蒂斯‧赫曼 對性與家庭暴力受害者持續二十年所做的研究與臨床工作成果。她在書的前言說明此書「反映了我與其他受害者(尤其是退伍軍人以及恐怖政治下的受難者)相接觸 而日漸膨大的經驗體。」作者自稱這是一本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下筆的書,試圖將遭遇可怕事件的創傷倖存者,按其受傷程度的不同,提出有別於傳統的診斷觀念。傳 統錯誤的診斷,是從受害者的人格特質找尋問題,而不將受害者的心理病因視為是對虐待情況的反應,因此也就對受害者在長期恐懼中的人格受損一無所知。
對於受創者的治療問題,朱蒂斯‧赫曼也指出兩個常見的錯 誤:避開創傷不談或倉促的投入探索創傷的工作。她認為基本的復原階段包括:建立安全感、重建創傷故事、恢復倖存者與社會的連繫。作者讓創傷倖存者談論發生 在自己身上的可怕事件及其心理掙扎,邀請大眾一同面對可怕的事實。
由於台灣性侵害與家庭暴力的問題日漸浮出檯面,因此不少出版公司這幾年來開始投入此類書籍的翻譯出版。
書名:治療的勇氣
作者:愛倫‧貝絲(Ellen Bass)與蘿拉‧戴維絲(Laura Davis)
出版:生命潛能
1994年,生命潛能曾翻譯出版愛倫‧貝絲(Ellen Bass)與蘿拉‧戴維絲(Laura Davis)合著的「治療的勇氣」(The Courage to Heal)套書。艾倫‧貝絲並非學院出身的心理學家,然而許多遭受性虐待的婦女卻信任她而傾訴自己的故事。後來,她接受訓練,並和受虐重生者合作,帶領 「我從未告訴過別人」工作坊,蘿拉‧戴維絲即是她的合作夥伴之一。
當有人問起艾倫,一直碰觸兒童性虐待的事情,會不會覺得 很鬱悶呢?她說:「我一直惦記著療癒之事,能成為治療過程中的一部份,我的感覺有點像是助產士。可以這麼近地接觸到生命的奇蹟,是無比莊嚴的事。當婦女懷 著她們最脆弱的感情信賴我時,我用雙手緊握著她們的靈魂,我心裡既感動又清楚,我極希望見到我們大家都能成為完整的人,而不是停滯在某一個角落裡。」在 「勇氣可嘉的女人」這部份,有十五位女性分別敘述了她們的創傷故事。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對亂倫、性受虐問題正視的必要,而打破沈默、揭發事實是走向療癒的 步驟之一。
書名:她只是個孩子、籠中孩子
作者:桃莉‧海頓(Torey L. Hayden)
出版:新苗文化
新苗文化在出版桃莉‧海頓(Torey L. Hayden)所著的「她只是個孩子」(One Child)之後,再度推出同一作者的「籠中孩子」(Murphy’s Boy)一書。
「她只是個孩子」,是敘述一個被父親凌虐、被母親遺棄的 六歲女孩「席拉」,她的內心滿是傷痕;憤怒、沈默、不哭、攻擊、尖叫、自殘,是她被送入兒童特殊教育心理學家-桃莉,所帶的「垃圾班」後而一一顯露過的行 為表現。然而因著桃莉忍耐的愛與真心的關懷,席拉終於被馴服成為一個「正常」的小孩。當一切發展看來都順利美好的時候,席拉卻遭遇了才出獄的叔叔對她做出 非常可怕的性侵害。在故事的尾聲,我們看見小女孩席拉終於會流淚了,她正踏向另一個人生新里程,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希望。
「籠中孩子」則描寫一個在童年時期遭到極度虐待的男孩, 在兒童收容中心度過好幾年的時間,不但行為充滿暴力和侵略,而且還是個沒有人要的孩子。我在閱讀這本書時,腦中反覆思考的問題是:當施虐者(繼父)以殘暴 的手段對無力反抗的受害者(凱洛)為所欲為時,目睹此一慘劇的旁觀者(母親和凱文),內心的傷害會有多深?而當成人旁觀者(母親)因著極深的恐懼不自主地 聽從施虐者的指令,加入協助施虐的角色時,對另一個無力反抗的兒童旁觀者(凱文),又造成怎樣的影響?社福機構把受虐倖存者過去的經歷刻意遮蓋,試圖營造 一個全新的未來,這對孩子的治療帶來什麼反作用?輔導諮商人員能幫助一個受虐倖存者從黑暗中走出來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書名:記憶空白
作者:琳達‧卡汀
出版社:胡桃木
書名:來自卡羅萊納的私生女
作者:朵拉思‧愛麗思
出版:女書文化
除了兒童以外,成人女性說出自身創傷及治療歷程的書受到 國內出版界青睞的有琳達‧卡汀的「記憶空白」(胡桃木文化)和朵拉思‧愛麗思的「來自卡羅萊納的私生女」(女書文化)。從這兩本書的作者經歷背景來看,我 們不僅發現強暴、亂倫是不分社會階級的,並且被侵害的恐懼與創傷,也不是個人耀眼的成就可以替代彌補的。
書名:暗夜倖存者
作者:徐璐
出版:平安文化
我們都知道,台灣對於性侵害的治療剛在起步的階段,許多的創傷倖存者仍躲在黑夜中獨自飲泣。然而,令人感動的是,在今年七月一日,現任華視副總經理的 徐璐,勇敢地發表了「暗夜倖存者」一書,將她自己六年前遭遇強暴的事件書寫出來。這是作者對受害的自我生命,展現出一種尊嚴重建的過程與方式,對台灣女性 而言,意義非比尋凡。我很欣賞徐璐在書裡的一段話:「對所有的受害者都一樣,當我們在事後只想到這個事件對我們的工作、親人、甚至社會形象…的影響時,我 們只能以偽裝來掩飾。但長期的偽裝是我們內心世界最具破壞力的病菌,它會吞噬我們的自信、我們的人格…,還有我們該有的生命尊嚴。偽裝是心靈的迷幻藥。如 果有人告訴妳,時間自動會撫平一切的傷口,那是天下最大的謊言。」
書名:約會暴力
編者:白莉‧雷維(Barrie Levy)
出版:遠流
在眾多的強暴事件中,「約會強暴」是情竇初開的年輕學子 最常遭遇的問題。由白莉‧雷維(Barrie Levy)所編「約會暴力」(Dating Violence)一書,內容經緯分成四大部份。首篇是從青少年及家長親身經歷的事件,來了解暴力發生的模式,通常「言詞與精神上的虐待」在約會強暴力中 屢見不鮮,多數的施虐者,會企圖以嫉妒、占有、自殺的威脅來控制對方。
本書的第二部分,則是從研究調查及社會分析的角度來看約 會暴力。作者指出幾個約會暴力的特質,包括:多樣化、性別間的關係,具有隱藏性等,而令人驚訝的研究發現是,青少年竟傾向於把暴力當作愛的表現,所以許多 年輕人不認為約會暴力是個問題,也不輕易向成人伸手求援。在青春期及大學女生遭受性侵害的案例當中,有67%是約會強暴(Ageton, 1983),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女孩不是一次而是處於持續被強暴的關係中。
書中提及的干預策略,是運用社區整體的資源。非營利組織,社工諮商體系、醫療及法律協助等,都是參與強暴倖存者復原過程中,很重要的環節。
此外,在第四部分的教育工作及防範計劃方面,書中以美、加幾個高中學校為例,分別從課堂教育,支持團體,學校聯繫網絡、研習營、同儕領導等層面著手,實際分享他們的作法。
雖然本書是以美國社會的青少年為對象,但其中的經驗及觀察,卻可做為借鏡去反思台灣目前及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及策略。
書名:記得月亮活下來
作者:勵馨基金會
出版:勵馨基金會
勵馨在投入兒少保護工作的努力過程中,對於青少年在身體 受虐、打工陷阱、約會暴力、媒體色情……等領域的關注持續多年,在對不幸少女個案的輔導治療及成人女性團體諮商上,也累積了一些屬於本土的可貴經驗。我們 已與聯合報合作出版「記得月亮活下來」一書。這本書收錄了七個家庭個案,由採訪者、個案本身、諮商社工師聯合執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創傷事件。我們期 待藉著這本書,鼓勵更多遭受傷害的女性,勇敢接受治療,為自己的未來走出新的藍圖與希望,雖然在醫治復原的路上可能會充滿了艱辛的掙扎,但這一切仍是非常 值得的,因為我們相信,在痛苦的創傷背後,有上帝化了粧的恩典祝福。
(本文作者為勵馨基金會傳道)
勵馨基金會還提供了更多相關參考書籍,歡迎瀏覽:性創傷書籍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