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政策二】當我們不能說再見

by 呂欣潔

2014年,我有位朋友和伴侶的母親交情甚篤,這位母親因病過世前,曾表明想收我的朋友為乾女兒,好讓她也可在家族裡有個位子,然而過沒幾天母親病況急轉直下,這個心願便隨著母親過世只留在她們之間,除了伴侶之外,旁人並不知曉。只見一路所有葬儀的工作人員,遇到我朋友在一堆「親人」之間格格不入,滿臉疑惑;告別式當天,我的朋友為避免其他親人尷尬不知所措,自動退到入口接待處收白包,儀式過程中,只能以眼神越過眾多來弔唁的人們,也無法在伴侶身邊陪伴,也沒機會好好的為母親說上最後幾句話或送她一程,便蓋棺火化。

Lesbian Romance. Photo by Oteo
Lesbian Romance. Photo by Oteo

感動人的同志故事

同時,在2014年同志議題最受台灣社會眾人矚目的新聞,應是在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所擬定的婚姻平權草案進入立院之後的各方角力,反對婚姻平權的守護家庭大聯盟使用各種扭曲事實的抹黑論述,試圖影響立院各委員與社會民眾對於同性婚姻的態度。這些熱烈討論也引發演藝圈明星紛紛站出來表態,闡述自己支持婚姻平權或不支持的理由。當中天后蔡依林首次高調的邀請名作詞家林夕所寫的《不一樣,又怎樣》,則造成一股大家在電腦對著youtube敲碗的旋風(就是因為MV遲遲等不到公布,後來才宣布延遲幾小時播出啦~),顯見台灣社會同志不再是票房毒藥或影視丑角,而同樣也是能讓人期待的、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

然而,當眾人透過新聞報導與討論,以及演藝界的各種作品去了解某些同志處境之後,對每個生活在台灣各角落的同志個人來說,能有什麼改變嗎?或許在某些個人案例上,身邊所遇見的人對同志理解且友善,這些個人能夠得到較公平的對待,但整體來看,只要一天台灣的法律沒有修改,同志就有極大的可能沒辦法和身邊最親愛的人說再見。這個最親愛的人不一定只是身邊的伴侶,也有可能是待我們如己親的伴侶家人。


(蔡依林-不一樣又怎樣We’re All Different, Yet The Same 官方完整版MV)

關注友善同志的長期照顧政策

林夕日前投書媒體直言「愛不止性交,也牽涉許多俗務,相愛的人,也有權受法律保障」(見 單憑愛,簽不了手術同意書)。兩人伴侶關係中性交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與花時間陪伴和彼此了解,亦是關係中的重要核心。同志諮詢熱線的老年同志小組,這幾年關注長期照護中的同志議題,發現不但社福界對老年同志與身心障礙同志一無想像,同志社群本身對於「照護」議題也覺離自身遙遠。但在熱線的工作經驗中卻發現,在現實狀況中,由於同志子女未如傳統觀念中的「嫁娶」有自己的家庭或生養下一代,因此高比例的必須擔任起原生家庭父母的照顧角色,但有極大的可能是,同志的伴侶關係不被視為一種家庭形式;或同志子女因未出櫃,被視為單身子女,手足都各自嫁娶之後,只剩同志子女被視為「不用照顧家庭」的人力,自然會被分配多些父母的照護工作(見 Sophie故事〈平淡生活最美〉)。

台灣目前在規畫的長期照顧計畫當中,幾乎完全沒有同志的視野與位置,似乎同志不會病老也不需要照護(這當然不是事實),在國外的經驗中,許多同志運動者步入老年之後,因生活起居或身體照顧上仰賴安養院或照護人員,不確定照護環境是否可安全的出櫃,還是會遭受歧視與霸凌,又需要重新進入櫃中,相當痛苦。

台灣政府與整體社會,是否能夠看見同志的多樣性與各種弱勢處境,在法律的各種層面都考量到同志族群與其親人的需求?我想,第一步則是必須要異同「看見」這些存在的事實,除了同情與感動之外,我們也還需要更多積極的方法來推動整體台灣的前進,讓每位同志都不因政策的排除而獨自痛苦。

(作者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文宣部主任)

相關新聞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