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故事、感動的眼淚、不屈撓的勇氣與毅力─從女性紀錄片談起
by 呂木蘭
什麼是女性紀錄片?
妳/你喜歡看電影嗎?妳/你看過紀錄片嗎?妳/你知道什麼是女性紀錄片嗎?
簡單地來說,紀錄片就是以攝影機為工具,透過導演的田野調查與剪輯處理,將真實的自然或社會人文現象紀錄下來的影片。妳/你一定看過紀錄片,因為被妳/你及全世界觀眾普遍喜愛的探索(Discovery) 頻道的節目,幾乎都是紀錄片。
紀錄片不同於一般商業電影,它並不以票房營利為最高目的,所以紀錄片通常沒有太多聲色效果的刺激,因此 很多人都說:「看紀錄片到最後幾乎都會睡著。」其實看紀錄片有點像在倒吃甘蔗,剛開始可能覺得有點坐立難安,但耐心觀賞便會漸入佳境,而妳/你會發現紀錄 片呈現世界的真實,將帶給妳/你更多的社會刺激與人文思考。而女性紀錄片,故名思義就是以女人為拍攝對象,它紀錄世界各地的女人之酸甜苦辣、愛恨情仇的生 命故事;特別的是,女性紀錄片也都是由女性所執導拍攝的。
女性紀錄片不僅非常細膩地呈現與剖析不同國家、族群、膚色、階層、職業、年齡的女性處境與想法,並且有助於全世界男人更瞭解自己的另一半,彼此重新思考兩性平權的意義與真締。
女性影展好戲連臺
筆者曾受邀擔任台中縣文化局主辦「2001年第八屆女性影展全國巡迴活動」台中縣場次的指導老師。為了 寫影評,有幸一睹為快,在播映活動之前即觀賞了「國家大事」、「非洲媽媽」、「月鶯」、「早生貴子」、「紅斑性狼瘡」、「少奶奶早安」、「一葉蘭」、「女 書」、「跳格子的女孩」以及幾部實驗動畫等,這些影片說的都是周遭女人生活中的故事。
「國家大事」、「非洲媽媽」與「月鶯」描繪婦女兼顧工作與家庭兩難;「紅斑性狼瘡」及「少奶奶早安」敘 述女性罹病的身體與心理煎熬;「一葉蘭」則刻畫女性喪偶的困境;「早生貴子」提出結婚對女人的挑戰;「宛如媽媽」敘述一群媽媽如何重建災區兒童的課後照顧 問題;「女書」與「跳格子的女孩」等片則道出第三世界國家女性受迫害的悲慘處境……
這些紀錄片說的都是台灣及世界各個角落女人所發生的真實故事。讓我們看看在遭遇矛盾衝突、挫折傷痛之時,女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如何選擇並且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最後妳可能發現:她們的故事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全球女人的緊箍咒
筆者感觸較深的是多部影片皆呈現:女人似乎永遠解不開家務勞動之緊箍咒。第三世界如秘魯及海地的女孩, 從小被迫扛起家裏所有的照顧與清潔工作(「跳格子的女孩」);標榜現代文明的台灣女性,即使走出私領域,她們仍舊必須擔負家庭照顧之責任(「國家大 事」);而單親家庭的母親則為了維持生計與子女教養,更是背負著經濟、體力與精神的重重壓力,扮演著永不停歇的苦海女神龍(「一葉蘭」)。任勞任怨的偉大 母親,總是犧牲自己照亮家人(「月鶯」)。
我們的社會總是以為:一個母親的自我肯定,必定來自照顧家庭及其子女成就。倘若一個”母親”不將重心放在家務上,而投注於工作或其他公共領域時,那麼她將受到很大的輿論與批評,指責她是一個不適任的母親(「非洲媽媽」)……
然而,女人天生懷孕生產及哺乳的生物本能,難道就注定她必然具備獨挑家務與教養的能力與責任嗎?而家庭照顧工作完全是屬於個人或私領域的事嗎?女人即使走出家庭,她也不能放棄必須扮演賢妻良母的責任與義務嗎?
為什麼女性總是擔負著家務育兒的角色?從生物性解釋是女性因具有生育哺乳的能力,而小孩與生母間的生物 關連是很難割斷的,所以帶小孩是女人的天職;基本上這樣的生物性的導論早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在動物研究裏,早有雌性生產、雄性照料的事實(例如企鵝、海 馬),因此女性生育的本質不必然導致獨自承擔育兒的能力與責任。
再者從心理分析討論,Nancy Chodorow則認為母性的複製,乃是因為母親承擔育兒角色,而造成女孩具有關係、照顧取向,男孩追求自主、避免人際牽連的心理特質,所以造成男人控制女人的結果(註一)。Chodorow因此也極力主張應由男女共同分擔育兒工作。
至於從社會建構的層面分析:女人帶小孩的特徵應該歸諸社會制約、角色學習的結果。試著觀察生活現象:我 們總是鼓勵女孩玩洋娃娃,讓她們學習照顧打扮;男孩則被教導要玩搖控飛機與汽車,讓他們學習如何掌控操縱;整個社會媒體亦不斷地複製男主外女主內之刻板印 象,社會性別的差異就在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被定型與僵化。
性別分工緣自社會化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曾到薩摩亞群島研究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她發現第一個部落阿拉佩什人,不管男女大多溫柔與敏感;第二個部落蒙杜古馬 人,無論男女則多暴烈與攻擊性的,第三個部落德昌布利人則是女人果斷作主、男人被動依賴……因此米德認為所謂的男女性氣質並非與生俱來,亦非天生有別,而 是社會化的結果(註二)。
而人類學研究亦發現,在許多傳統部落社會裏,有關家務育兒是部落或整個家族共同的事,絕非屬於生母一人之責任;因為新生命的誕生,象徵整體部落社會力量的延續與再生;他/她是整體社會的一份子,所以養育小孩是部落或家族共同的大事。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展,國家出現以後,家務育兒卻逐漸「淪落」到生育的女性個體身上,育兒成為屬於個人的 小事,而不再國家社會必須共同分工的大事。筆者嘗想:縱然現代婦女受教育與就業之比例普遍增加,表面上女性的地位較過去獨立自主,但放眼望去咱周圍的女 性,有誰不為了兼顧家庭與工作而憂慮煩惱?許多女人結婚生子後組成雙親家庭,然而實質上卻是以母親為主的單親家庭,因為幾乎所有家庭照顧工作皆落在母親身 上,父親只是母親另一個照顧的對象。而特殊境遇婦女家庭,如單親、喪偶、遭惡意遺棄、家庭暴力或性侵害等,其所承受的壓力及苦惱亦較從前複雜與沉重……
事實上,在許多最先進的國家(如北歐瑞典與芬蘭等),早就由國家政府分擔家庭照顧責任,而非獨由母親承 擔;這些先進國家在婦女福利政策方面,除了女性有產假、育嬰假之外,不分男女性還有家庭照顧假,以便須要照顧家人時,可以兩性共同輪流分工照顧。從最傳統 的部落社會到最先進的北歐國家之經驗,我們足以體認:家庭照顧工作不該被歸諸於個人的事,而是應由國家政府共同來分擔(註三)!
女人扶持女人的力量
雖然我們的政府亦訂有相關婦女福利政策(例如托兒、托老、喘息服務等),然而有多少縣市地方政府全面落 實這些福利措施?答案是令人失望的!筆者不禁聯想每逢母親節,政府機關總會舉辦「模範母親」表揚大會,當選者莫不都是一輩子受苦受難的母親,類似表揚活動 其實暴露一個國家政府未盡其家庭照顧責任之事實。
儘管看到多數婦女仍舊處於社會結構不平等的位置,影片中的女主角卻一致展現正面的自我肯定與支持,這背後透露女導演亟欲鼓舞女性的意圖,希望藉由影片激勵困境中的女性,激發更多女性掙脫桎梏、勇於向前的力量。
例如「跳格子的小女孩」說:「女人比較勤奮、乾淨、聰明」、「女生比男生好」、「我若生女兒絕不讓她們 行割禮」……當錞密與琦珍咬緊牙關走出喪偶陰影,相信感動的妳,也能像她們從挫折中變得更有智慧與勇敢!「非洲媽媽」則讓我們看到碧桃的勇氣與堅持,她不 屈服傳統貶抑女人的思想,更沒有害怕成功的焦慮,讓男性鄰居忍不住向碧桃的老公讚嘆:「你老婆很厲害,她很清楚自己要什麼」……
又如「宛如媽媽」充滿希望地說:「只要有綠地,都種上了可吃的青菜」……還有別忘了最重要的是,一旦遭 遇困難,女人同儕間的心心交流,更是鼓舞女人向前走的堅強後盾!如「少奶奶早安」片中,一群乳癌女病人建議「大家一起去掛號、一起去、比較有勇氣」;「紅 斑性狼瘡」患者參加病友團體「思樂醫協會」,以及「非洲媽媽」碧桃積極參與女人組織團體,彼此加油打氣。
清楚自己的價值選擇
曾有一位民眾問我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她敘述自己原本是很活潑外向的性格,但結婚之後,先生婆婆都不准 她出去,否則會被打。她因此變得很緊張、自閉。聽她講話滔滔不絕,彷彿在一片大海中,想要尋找可攀附的漂流木。她說很想來去外面進修上課,可是又不敢跟家 人說,因為婆婆不會答應。我靜靜聽她說,感覺這位民眾所受到的身心束縛,其實和過去纏腳的女人相去無幾。而我聯想到許多學校要求女老師必須夜間上課,即使 這些女老師有自己的小孩必須照顧,仍得配合學校。
然而,為什麼我們照顧家庭的需求會被學校如此漠視與忽略呢?筆者心裏還想:究竟有多少不幸的女人被隱藏 在社會的角落呢?「跳格子的女孩」說:「所有女孩都想自由玩耍、大叫、跳格子、將石子擲向天空」,意思就是說,所有女孩都希望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想說的 話、自由自在的展現自己的行動、無憂無慮地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然而這位女性民眾連擁有身體行動與安全的基本人權都不可得。
本文從影片思考女性面臨家庭照顧困境之問題,筆者絕非否定家庭主婦照顧家庭的價值。常有人問我何謂女性主義?所謂的女性主義,簡單地說,就是清楚妳的 價值選擇。妳喜歡當家庭主婦,那麼就認同經營家庭就像治理國家一般偉大;妳若選擇執業,則好好發揮潛能、把握可以展現自己的機會。
重要的是妳的選擇是經過深思與反省,妳十分清楚自己為何如此選擇!但二者之間,我們通常無法單純選擇其 一,好讓我們全力以赴,因為大多數女性都必須兼顧二者,這便讓很多女人喘不過氣來,因此筆者認為必須讓國家介入家庭照顧工作,而一般學校或企業亦應設立托 兒機構,善盡其社會責任,協助婦女教師及員工沒有後顧之憂。
台灣女性相較過去歷史與第三世界雖然比較民主與進步,但我們往往把自己幸福的想像推到別人身上,想像別 人也幸福。其實在許多角落仍有許多不幸的婦女遭受不平等的對待與壓迫。過去到現在,有一群婦女及團體不斷倡導兩性平權觀念,她們正在為全體女性的福祉努力 奮鬥。所以不管妳現在的處境為何,希望妳也善用智慧與勇氣,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為自己努力奮鬥!
瀏覽了木蘭的創作,有興趣分享她的其他文章,請看網氏第95期: 她的身體是「不潔」嗎?─從幾部女性紀錄片談起
註一:見謝敏「母性的複製」一文,刊載於《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店出版,1999年,p111-119。
註二:參考瑪格麗特‧米德著,宋踐等譯之《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出版社。
註三:參考劉毓秀主編之《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店出版,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