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緣》性別面面觀

by 李冠霈

前言

《海洋奇緣》在台灣於2017年上映,此文本為迪士尼影業於2013年推出《冰雪奇緣》後,睽違四年的新作品。本文將從性別視角,切入討論《海洋奇緣》主角設定、關係想像,及如何打破刻板印象之二元分類。

迪士尼動畫《海洋奇緣》劇照。取自官網

本片故事大綱為居住在南太平洋島嶼中航海族酋長之女莫娜,決定越過大洋找回族人中的一位半神人毛伊,他曾經偷取女神島塔菲緹的心,導致其後族人在航行途中總是遭遇不測,於是某任酋長決定下令停止所有的航海活動,從此以後航海族再也不出海,直到莫娜找到毛伊,帶他一同將女神的心還給塔菲緹,才終結航海族遭遇的咒詛,而航海族人也因此修復與大海的共存關係。

翻轉主角的族群想像與性別氣質

在迪士尼動畫系列中,過去多以白人女性作為主角族裔的想像,如《白雪公主》、《睡美人》、《美女與野獸》、《小美人魚》等;縱使曾出現過非白人女主角的文本,如《阿拉丁》、《風中奇緣》、《花木蘭》亦屬於少數。若從迪士尼動畫公主系列的族群設定歷史沿革觀察,《海洋奇緣》一片主角群所屬族裔為生長在南太平洋島嶼原住民,此設定確實得以讓閱聽者看見白人以外的族群想像。

在女主角身體與性格方面,莫娜擁有健壯有力的肌肉線條、自信活力的身體語言,不但有別於向來迪士尼文本中,女主角多為腰細胸大、纖細婀娜的身形與儀態。另外,本片主軸聚焦於女主角莫娜對父母期待的親情拉扯、對航海族人們的責任關愛、對毛伊的同理友誼,以及忠於自我的夢想追求;繼2013年推出《冰雪奇緣》描繪艾爾莎與妹妹安妮的親情互動,迪士尼開始打破過去「英雄救美」單一愛情童話,轉向刻劃女主角生活圈中各面向的人際互動,使閱聽者得以看見,女主角的生活不再以浪漫愛為單一的情感想像,而觀察到更全面地人際關係與生活樣貌,以及當她面對困境時,展現並存於自身的陰柔與陽剛氣質。

另一方面,當男主角毛伊與女主角莫娜初次見面時,以為莫娜是因為對自己充滿孺慕之情而前來「朝聖」,因此唱出“you’re welcome”這首歌時,透過誇大膨脹的歌詞詮釋,更反襯出過去迪士尼動畫在描繪男主角人物特性時,過度強調其作為女主角唯一拯救者的英雄情結設定,而「英雄救美」本身隱含著男/女、陽剛/陰柔氣質、強/弱、保護者/被保護者之性別偏見預設,並且在以此二元分類思維下,做出褒「陽」貶「陰」、「男」強「女」弱的價值判斷。


(Dwayne Johnson – You’re Welcome From “Moana”)

鬆動二元分類的刻板印象

迪士尼動畫過去常以男主角作為拯救女主角的「英雄」,而與「英雄」對立的一方便成為「惡者」,如《阿拉丁》賈方、《睡美人》曼尼菲斯、《小美人魚》烏蘇拉等角色。有趣的是,《海洋奇緣》透過女主角莫娜的視角,看見惡魔帖卡正是被男主角毛伊偷取心臟的女神島塔菲緹;此時,男主角毛伊不再是單純的「英雄」,惡魔帖卡也並非純然的「惡者」,善與惡即一體兩面,端看從何種立場與角度詮釋,進一步也鬆動迪士尼文本中,向來以善/惡、保護者/被保護者、男/女、陽剛/陰柔氣質之二元分類刻板印象。

此外,相較於《冰雪奇緣》女主角艾爾莎擁有控制冰/水的能力,《海洋奇緣》女主角莫娜透過導正半神人毛伊過去對代表自然/生態的女神犯下的錯誤,不彰顯人類對於自然的控制/支配能力,反而透過莫娜的視角,看見帖卡就是失去心、失去自我的女神島塔菲緹,象徵人類恣意破壞生態與自然後,終將遭遇大自然的反撲,並且側重刻劃代表人類的莫娜,不斷嘗試找回與大自然共生方式的過程,人類與自然亦不再處於支配/臣服之二元對立狀態。

結語

在執筆本文之際,有天筆者與好友就讀小學的女兒聊天,談到迪士尼動畫時,小學生說她最愛《冰雪奇緣》的艾爾莎,原因是「我也想像艾爾莎一樣有能力,很獨立。我們班很多女生都跟我一樣,喜歡艾爾莎,因為她做自己!」聽到這位小小閱聽人的回饋,筆者想到自己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迪士尼文本,多以刻畫女主角追求名為「真愛」的單一浪漫愛情關係,未如《冰雪奇緣》與《海洋奇緣》片中著墨於女主角自我目標的追尋。當好友的女兒對我說,她和朋友們都欣賞艾爾莎培養自己能力、獨立自主的性格時,筆者更具體清楚地看見,一部文本的人物角色設定、劇情軸線鋪陳,都與它試圖傳達給閱聽大眾的價值息息相關,同時在現今資訊發達的社會中,影視媒體也扮演影響閱聽者學習、反思性別的重要推手。

(作者為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專員)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